(原标题:端午文化)
端午节到了,富有特色的端午文化活动也陆续粉墨登场:2019年6月7日自贡大安牛佛镇龙舟美食节隆重开幕,人们在牛佛沱江上赛起龙舟,从自贡,富顺,隆昌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沱江两岸再次呈现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自贡九洪等地也在举行抢鸭子等各种民间游戏。传统文化正迎来新生命,如火如荼,非常热闹。
一个“闹”字,凸显的是文化场景的喧闹狂欢、人欢马叫、热气腾腾:古老的文化精神转换成了大众时尚的情感符号,文化主体也在价值回归中,得到更多心灵的快乐、情感的轻盈、精神的幸福。
正是有了这种“闹”,很多仅仅在典籍上才能见到的陌生化的端午文化,比如划龙舟、贴端午符、包粽子、佩艾插菖等等传统作法,才重新复活在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体验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趣味和魅力,它的其乐融融、阖家团聚、宽容谦让、彬彬有礼、平和中庸等厚重节日内涵,就能重放光彩,受到更多理解、悦纳。
只要我们愿意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让它回应着现代人的实际需要,并在时代化的碰撞中得到拓展,让人们得到归宿感、知音感,充满生命的律动和欣喜。传统文化就能重新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情感调节、凝聚人心功效。
传统文化这棵大树,在长大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病虫害”和“自然灾害”,比如受到冷落或者忽视,这本就是一种正常的发展常态。此时,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大惊小怪、大声抱怨等,而应查找原因,对症下药,用狂欢的文化热情和行之有效的行政措施,医治各种“病虫害”和自然灾害,“文化大树”才能去除病态,越长越茂盛———不少地方的端午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活”起来、“火”起来了,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节日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它们得到复活和传承,不仅要让端午文化“闹”起来,春节、元宵节等等,我们都可以采取这些灵活多变、与时俱进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释放出夺目的光彩。
但每年端午节期间,总是有人在微信群、朋友圈转发所谓的“扫盲贴”: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不能互祝“快乐”,只能说“安康”。殊不知,这是对传统节日时代内涵的剥离。客观上讲,端午节因屈原之死而有了浓烈的悲壮色彩和“祭祀”风俗,但这并不意味着过端午就不能说“快乐”。
端午和春节、中秋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醒目符号之一,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充满了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亲情、和善传统,充盈着和谐、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蕴涵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于端午而言,更多承载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贲张与家国情怀,除了要端上“粽子”,更要端起“节日文化”,给古老的端午注入新的因子,这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所在。
毋庸讳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而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三大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倡导公民过好传统节日,无不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
因此说,端午节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不能仅仅拘泥于“祭祀”,任何时候端午节本身所代表的中华精神和价值内核都不能丢失,我们必须“端”得正、“端”得稳,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端午节如此,每一个传统节日亦是如此。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亦或是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需要考虑在这个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姓名:钟智君;单位:自贡市大安区龙井街道红苕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