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侯天卉 江楠 文/摄)65年的历史、一年只卖一个多月、纯手工制作……夫子庙“老太叠元宵”无疑是很多老南京人的冬日限定美食。1月6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夫子庙发现,“老太叠元宵”已经出摊了。这些圆滚滚的元宵不仅好吃,更是很多南京人的回忆。
【探访】出摊一个半月,准备时间要翻倍
在夫子庙西牌坊瞻园路转盘的角落里,隐藏着一个老南京的冬日限定美食摊——老太叠元宵。一块泛白的招牌,一份友情提醒,一张竹编簸箕的白纱棉布下藏着一颗颗雪白滚圆的元宵。寒风中,几位食客零散地排在摊位前,等着摊主递出元宵。
△“老太叠元宵”出摊了
“我们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可不是汤圆哦。”现在“老太叠元宵”的摊主是由“老太”的儿媳王顺英接管。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家的元宵先拌馅料,然后再在一个铺上厚厚糯米粉的扁平萝里上下翻滚,过水、沾粉,再过水、沾粉,循环往复多次才能形成这样雪白浑圆的元宵。王顺英说,今年元宵里的馅料,从2020年中秋节就开始准备。桂花是从树上打下来晒干的,芝麻是自家人特地去乡下炒制的。“从桂花到芝麻,只要馅里包的,都是我们自己准备的。”王顺英说得很自信。
现在,一家人一起经营着这个元宵摊,每天清晨6点,大家就围着小山一般的元宵有条不紊地忙活着。王顺英的儿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每天的元宵都是当天现做的,做多少,卖多少。一旦摊位元宵“告急”,爸爸就会用电瓶车运现滚好的元宵补货。“因为今年刚出摊没几天,来买的顾客还不多。到了元宵节前后,每天能卖出十几筐。高峰期时,全家上阵做元宵,特别热闹。”
△每天现做的元宵
家住夫子庙附近的刘先生为了买元宵,特意拖上了家里用来买菜的小拖车,“我们家买了好多年。春节到元宵节,排两三个小时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呢。我也就趁着年前不用排队,赶紧来买,顺便再给朋友多捎上几袋子。”6袋元宵把刘先生的小拖车装得满满当当。刘先生说,这家的元宵虽然只有黑芝麻味的,但很有嚼劲儿,家里人都喜欢吃。“15块钱20颗,价格两三年都没涨过了,就这分量和口味来说,真挺良心的。”
【传承】婆婆传儿媳:只要有人想吃,就会继续做下去
“我婆婆是嫁人之后开始做元宵的,我也是嫁过来之后,慢慢学会做的。”王顺英告诉记者,“老太”原名叫陈淑华。1956年,当她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时,就在夫子庙摆摊卖元宵。时间久了,姑娘熬成了老人,街坊邻居都亲切喊她“元宵老太”。
△“老太叠元宵”出摊了
后来,元宵老太年纪大了,就不出摊了。“我婆婆是真的辛苦,以前出摊的那一个多月,每天都是脚不沾地,从早忙到晚。”王顺英坦诚地告诉记者,随着夫妻二人的年纪渐长,他们也想过要放弃,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如果我不做了,我婆婆的这门手艺就没了,太可惜了。”
除了不愿辜负婆婆的手艺,每年都等着买元宵的老主顾也是王顺英坚持下去的动力。让王顺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90多岁的老主顾。王顺英说,老人一个月前就要吃老太元宵,嚷嚷着让儿子给她买,她儿子就给我们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出摊。元旦那天,老人的儿子早上8点就蹲在摊位等,王顺英的第一份元宵就卖给了他。“只要还有南京人想吃,我就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