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为奋斗目标的南京而言,提升城市品质,是提升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抓手。而在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快联快通的“畅达都市”,是推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彰显城市品质的重要一环。为此,南京近日印发《南京市“十四五”城乡建设规划》,明确将通过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带动远郊地区发展,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着力塑造更高水平的“畅达都市”。
定位:“一核三极”下的都市圈门户
在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一核三极”将成为南京未来五年的战略引领——江南主城区是南京城市“主核”,江北新区、紫东地区、南部片区三大“战略增长极”则肩负起优化城市功能梯度的重任。
而随着市民群众对日常生活的要求从“有没有”加快向“好不好”转变,南京进一步加强了对远郊乡镇发展的关注,六合、高淳等远郊地区以“都市圈门户”的形象在未来五年的城乡建设规划中全新出现。
“十四五”时期,南京将高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建设,通过桥林、龙袍、滨江、禄口等九大特色产业新城建设,以及石湫、汤泉、淳化等特色小城镇的打造,深入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着力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作为:“交通强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远郊地区,首先需要得到强大的现代交通枢纽支撑。
“十四五”时期,南京将建成南京北站,完善铁路枢纽“四站”联动格局。禄口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也将启动,将南京塑造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据南京市建委党委书记沈吉鸿介绍:南京将强化城乡区域通达程度。完善“米”字型高铁网,加快南沿江、北沿江及宁宣、宁淮、扬镇宁马等铁路建设,建设宁马、宁滁、宁仪扬等城际轨道及市域铁路,至2025年,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实现度达80%。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南京城乡建设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另一个重要抓手。
南京将在乡村原有格局的基础之上,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打造特色鲜明新市镇。针对重点中心镇、特色小城镇等不同类型的村镇,南京将详细分级分类,切实提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品质。
“在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的同时,城乡建设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因此,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南京城乡建设的重中之重。未来五年,南京市将建成3000个美丽宜居乡村、10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沈吉鸿如是说。
愿景:综合交通枢纽,城乡融合发展
在南京北站、禄口机场三期等交通枢纽的加持之下,南京将放大自身在都市圈和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力。
南京北站
“十四五”时期,南京将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一体化、国际化、现代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为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强国先进示范市奠定基本格局。
未来五年,南京将形成“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格局。这一极具战略思维的发展目标无疑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先决条件的。
六合统筹金牛湖、冶山、竹镇等北部地区生态资源,拥有着提升辐射苏北、皖北的门户枢纽功能;高淳通过推进退圩还湖、圩区整治开发、农村水系整治等重点工程,探索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至2025年,南京将带着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小城镇,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区域协同发展典范。(撰文/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