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刘苏瑛位于姑苏区孔付司巷的家,厅堂里悬挂的几幅水印版画吸引了记者注意。姑苏之秀美,借由简约、粗犷的木刻线条,以一种出其不意的姿态呈现在观者面前。再往里走,是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工作台上架着一盏台灯,台面上摆着刻刀、颜料、木板等物什。工作室的一角,刘苏瑛新近完成的水印版画作品十分惹眼:两个充满喜感的胖娃娃,缠着彩色丝带,似在贺年。刘苏瑛说,她为这组作品取名为《欢庆》,其中吸收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若干元素。年节将至,她用作品彰显姑苏年味。
有长达两年的时间,65岁的刘苏瑛在工作室里埋头创作《欢庆》。她用手指摩挲着那些粗细不一的线条,向记者介绍,“这都是用木刻刀一笔一笔刻出来的,刻完再用套色版上色,颜色的布局很细碎,分版很难,一个弄不好整张画就毁了。”作品的主色调——红、蓝、黄、绿,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统色,刘苏瑛有意在作品中加入更多、更细节的姑苏元素。
她是苏州较早的一批水印版画创作者。20世纪80年代初,专攻西洋油画的刘苏瑛决定转型,“比起油画,我觉得版画更适合表现苏州。”彼时,苏州从事这类创作的人很少,转型过程很难,“刚开始蛮累的,油画以写实为主,但水印版画是写意的,绘画语言是简洁的,需要更多地‘做减法’。”失败了许多次以后,她才摸索出一些门道。
在园林系统工作的刘苏瑛从苏州园林中汲取灵感,把充满江南韵味的花窗、曲廊、小亭、假山等作为元素,提取出来,呈现到作品中。后来,单是花窗题材,她就创作了一整个系列,“窗格的线条很细、很美,很能反映江南的诗情画意。”刘苏瑛说,这是以小见大,把江南大美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窗格。之后,她又将目光投向园林之外,画白墙黛瓦,画水乡晨曦,也画手执蒲扇的江南女子……
创作至今,刘苏瑛积累了80多幅水印版画作品。如今退休在家,她坚持创作,偶尔灵感迸溅,一发而不可收。比如这组年味十足的《欢庆》,就是她突然来了灵感,继而慢慢打磨、精心修改,最终完成的作品。
“苏州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既保留着古朴的水乡风情,又有现代的、摩登的一面,我想用水印版画留住它的美。”刘苏瑛说,她想用粗犷的线条,去表现这座城市的细腻,“苏州有许多特别美的东西,有些美会在岁月更迭中流失,但艺术是不朽的,我想用艺术把它们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