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百谷,春意渐退,空气里浸润的湿意,提醒人们迎接即将到来的夏天。晏溪河畔,曾有北宋名相晏殊,创办晏溪书院,传承千年文脉;千年后,东台西溪讲堂系列开讲,厚重历史引人入胜。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千年的时光,与盐民诗人吴嘉纪一起坐在滩涂边静静阅读。
距今4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有位诗人用尽一生,见证了西溪这片土地的盐业历史。他从盐民中走出,饱读诗书却不入仕途、隐居家乡,关注街坊百姓。他就是有“盐民诗人”之称的吴嘉纪。
(图片源自网络)
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明朝末年出生。家中清贫,长辈却从未忽视对他的教育,可惜正值王朝更迭、烽火连天,即便中了秀才,吴嘉纪最终也未能走入仕途。曾做过盐工的他,目睹过百姓生活的艰难,用大量诗文作品来凸显盐民的生活实景。其中《西溪镇送客》(《晏溪送汪虚中兼怀吴后庄》)以短短几句诗,描绘了西溪这个千年古镇,傍海而生、因盐而兴的人文风貌。
西溪镇送客
清 吴嘉纪
凛凛岁寒天,送君归旧川。
溪光浮佛舍,塔影压渔船。
客路闲云外,家山落照边。
不愁逢酒伴,囊有卖文钱。
大意:一年最寒冷的时候,送你到古时河道。溪水倒映出岸边佛寺的模样,海春轩塔的塔影笼罩着渔船。悠然飘浮的云朵下,是前往外乡的路,(我的)家就在那夕阳余晖处。不愁没有喝酒的同伴,身上还有卖书换来的钱。
“溪光浮佛舍,塔影压渔船”
西溪文化兴盛、百姓纯朴。“塔”指的是唐代建成,有西溪“定海神针”美誉的海春轩塔;“佛舍”则是以南宋修建的泰山寺为首的建筑,它们共同缔造了当代西溪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极富教育意义。
“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
《宋史·食货志》记载,西溪产盐居淮南之冠,自古有“天下海盐仓”的美誉;至清代乾隆年间,西溪煮盐的盛景更是令人感叹不已。
始终牵挂着广大盐民的吴嘉纪,生活并不富裕,经常需要卖书卖字来维持生活,这也是诗中“卖文钱”的由来。除了制盐业,他对西溪的古老传说同样信手拈来。一首《咏缫丝井》,让董永与七仙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更增添了些历史的厚重。
咏缫丝井
清 吴嘉纪
烟墟腌蔼野晖斜,问讯溪中仙女家。
一自杼声闻下里,千年流水出寒沙。
离尘古甃自生藓,照影今人谁似花?
环佩遥遥不可遇,荒原徒倚暮云遮。
“董永传说”在东台西溪不仅因《天仙配》为人熟知,更有其“汉代原型”张七妹。相传缫丝井就是她当年和卖身葬父的董永结为夫妻后,引水缫丝的那口古井,除此以外,东鞋庄、西鞋庄、辞郎河等地名皆与这一传说有关。
吴嘉纪大隐于市,有“野人”之称,一生所作皆在《陋轩诗》中,可以说是东台西溪盐文化由咸变淡的重要见证。时至今日,走过西溪大桥、踏入海春塔苑,波光粼粼的河水倒映着这座千年古塔。晏溪河畔杨柳轻拂,仿佛还有盐号声声穿越千年,一袋袋白花花的海盐被盐工手提肩扛送上船、沿着河道运往全国各处。
疫情虽然阻挡了大家出游的脚步,可大好的风光却不容辜负。与其纠结如何才能安全出门,不如拿起一本书,静静嗅探千年古镇东台西溪的书香墨韵,沉入漫长的时光。
(来源于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