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姑苏区苏锦街道辖区在建项目众多,建设企业集聚。2022年以来,苏锦街道利用高科技手段、专业化管理,实施精准防疫;结合党员力量,突破疫情困境,帮助辖区企业顺利实现复工复产。目前其辖区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九成,同时一些优秀企业实现了逆势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实施专业化管理 企业实现逆势增长
众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建筑装修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建设集团公司。
2021年众业建设总部搬迁至苏锦街道,该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去年公司高层决策将其公司主体业务由单一的建筑机电工程板块,向石油化工、工业设备安装两个方向拓进,逐渐形成三大业务齐头并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样的决策之下,集团敲定了落户姑苏区苏锦街道,注册资本也增加至1.1亿元,业务范围随即从苏州本地发展到了上海、浙江、安徽、广东等全国各省市,当年即实现主营业务合同额激增。“苏锦街道坐拥火车站,连接沪宁高速,地理优势非常明显。”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集团迁入姑苏区后,众业建设还带动其建筑行业上下游单位陆续迁入,计划打造建筑业总部经济集群。
然而,今年突发的疫情让众业建设迎来了经营困境。“我们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安装工程,但是疫情使我们的人员输送出现困难。”装配需要大量全国各地的工人,公司经历了短暂的停工,“随着疫情好转,企业积极复工复产,各个项目部采取封闭集中管理,对工人实施从宿舍到施工现场的‘两点一线’管理,制定现场消杀、食堂分餐制、错峰上班等详细防控措施。2月以来,集团未裁减一名工人,保证工人基本收入不受影响。”
此外,众业建设积极利用自身强大的基础积累,迅速将业务拉回正常轨道。该集团利用2021年新成立的众新行建设劳务(江苏)有限公司,开展强化组织管理、升级装备等级、创新先进工法、推行绩效考核等员工管理提升行动,对建筑产业工人进行公司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转型。截至目前,众业建设复工率达到90%以上,今年以来全口径经济贡献已突破550万元。
凸显党员先锋力量 助力地方抗疫
企业自身突围与地方疫情防控相辅相成,拥有65年历史沿革的老牌市政建设企业苏州市政园林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深知这样的道理。“我们公司主要承接公路、桥梁、水利、绿化等的施工,只有地方稳定发展,才有企业发展空间。”市政园林公司负责人表示。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市政园林党员员工积极投身一线抗疫,组建“青年防疫先锋”突击队,担任街道志愿防疫员197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500多小时,服务写字楼和社区10余个。公司还参与建设我市应急方舱、隔离点等大小抗疫项目,向街道捐赠价值10余万元的防疫物资,2000多名施工工人在党组织的统一指挥下配合各属地街道参加应检尽检工作。“通过党员先锋的带动作用,帮助地方一齐抗击疫情。”该企业负责人说。
得益于企业党支部的红色引领,加上苏锦街道在用工、物流、融资等方面的靠前服务,市政园林公司在疫情中处变不惊、平稳复工。2022年以来,全口径经济贡献与去年同期相比不降反升,逆势实现15%的增速。目前,市政园林在姑苏区的竹辉路改造与沪宁高速西出入口等5个民生工程,都已实现超九成的复工率,正在加速消化积压进度。
除此之外,市政园林负责人还表示,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在2021年底,集团就已经实现了企业全周期数据上云和采购审批流程在线化,既化解了人员往来的接触风险,也提高了工程实施质控的效率。在3月一次的大楼封控期间,该企业利用线上会议、线上文件共享、线上交底等技术解决现场集中式交流的需求,业务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一方面我们用实际行动助力地方抗疫。另外,我们也积极贡献经济发展力量,助推苏州发展。”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采用数字化手段 筑牢工地防疫屏障
姑苏区苏锦街道区位优势突出,在建项目众多,施工建设企业加速集聚,涌现出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主体,成为了地区经济贡献的主力军;同时,建筑业企业内部孵化或剥离而出的专业设计服务也是姑苏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业态,是苏锦街道擦亮“江南文化”品牌、助力“文化强区”的重要产业布局方向。
当前,苏锦街道有重点建筑业企业40余家、建筑设计服务企业20余家。主要分布在万达广场、城市生活广场、天元辰大厦等写字楼中,是都市楼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共计贡献全口径税收1.9亿元,占一般地方预算收入比重接近10%。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容易形成聚集性感染传播风险。建筑工地人员流动性大,工序性强、工种参与多、进退场频繁,例如为缩短工期而推行的穿插施工,一旦成为疫情防控破口,对整个工程将造成严重拖延,甚至对建筑业企业信用资质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苏锦街道党工委委员陈澜表示,5月份后建筑业的复工复产,由于涉及全产业链联动,牵涉面很广,相比其他行业需要更加细致的防疫工作,“苏锦街道通过采用机器人、场所码等数字化手段,优化防疫措施。目前,苏锦街道建筑工地日均扫码人数达到5300人次,为工地防疫筑起了坚实屏障。”
下一步,苏锦街道将主动加强对建筑业企业的服务和联系,协助对接科技创新赋能要素,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在科技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发展机遇,积极契合“江南文化”“苏州制造”等品牌的打造,培育一批跨领域、跨学科的多元化新型建筑业主体;加快推动银企合作,鼓励商业银行对信用评定优良的建筑业企业在授信额度、质押融资、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支持;继续强化市场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互联网+监管”模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助力实现防疫、经济双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