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城天气闷热,各种野生菌类在这种环境下进入生长旺盛期,而与此同时,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也进入了高发期。近日,一名市民在食用了路边的蘑菇后,出现了急性毒蘑菇中毒、急性肝衰竭,经过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紧急抢救,患者总算转危为安。为此,医生提醒市民,不要采摘、食用路边的蘑菇,莫拿生命开玩笑。
市民食用路边蘑菇
发生急性肝衰竭
前两天,市民邓先生在路边发现了一些蘑菇及黑木耳,想着可以用这些野生菌炒两盘菜,他便采下它们,并带回家食用。然而邓先生在食用了这些野生菌后,很快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并伴有剧烈腹痛、腹泻,且持续较长时间后,仍未见好转。疼痛难忍之下,邓先生来到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
市五院急诊医生为邓先生检查了肝功能后,发现他的转氨酶明显上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下,伴随急性肝衰竭表现。结合患者的自述经历,医生初步诊断患者为“急性毒蘑菇中毒、急性肝衰竭”,随后立即将其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紧急抢救。
患者到位后,抢救人员立即为其开展了心电监护、药物治疗、血液灌流术、床边CRRT治疗术、床边人工肝血浆置换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经过救治,邓先生的病情终于趋于稳定。
潜伏期1小时至2天
不及时救治或致命
“导致邓先生遭遇这一惊险经历的原因,就是因为食用不知名野生菌。”市五院医生介绍,毒蘑菇中毒即毒蕈中毒,不同类型的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有毒成分,具体可分为肝脏毒素,神经、精神毒素,胃肠毒素,溶血毒素几类。肝脏毒素的潜伏期为8至30个小时,可导致突然发生的恶心、呕吐、淘米水样大便、黄疸等,其导致的急性肝衰竭和肝坏死是最常见的蘑菇中毒致死的原因。含有肝脏毒素的主要毒蕈有白毒伞、毒伞、磷柄白毒伞等,其含有的毒肽和毒伞肽具有耐热、耐干燥特性,不会被一般烹调所破坏——也就是说,这类毒菌经烹饪后依旧含有毒性。
神经、精神毒素入体后潜伏期为1至6个小时,可引起幻想、幻视、哭笑无常等精神症状,同时会出现出汗、流涎、流泪、心动过缓、瞳孔缩小等毒蕈碱样症状。这类毒素中毒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被迫害妄想,或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个别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大发作。引起此种类型中毒的毒蕈有10多种,包括红网牛肝、毒红菇、光盖伞属、假黑伞属、细网牛肝等。
胃肠毒素可引起胃肠炎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严重时有腹部绞痛、频繁水样腹泻,有时带血。患者可因失水、电解质紊乱、谵妄、昏迷、休克致死。致严重胃肠炎的毒蕈有小毒蝇菇、黄黏盖牛肝等。
溶血毒素可引起溶血反应。毒蘑菇中毒患者在中毒后1至2天内出现进行性贫血、黄疸加重、血红蛋白尿、严重溶血或伴肌肉溶解,可引起继发性肝脏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产生此类毒素的蘑菇主要有鹿花蕈、纹缘毒伞等。
有毒蘑菇往往色泽艳丽
医生提醒勿食用野生菌
如何有效防止毒蘑菇中毒?医生提醒,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尽量不食用野生菌类,同时应正确识别有毒蘑菇。通常情况下,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无毒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杆上有菌轮,菌托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医生提醒,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市民不要轻易采摘,也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种类不清的野生蘑菇。为避免食物中毒,市民应慎食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