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辆环卫车日前在胡埭镇万民草莓采摘园里共清理出了约3吨废弃地膜。“囤了好几年的地膜,焚烧或者烂在地里会造成污染,堆在空地上又占地方,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回不仅不用我花一分钱上门来处理,我还赚到了钱。”看着一袋袋废弃地膜被装车运走,园主于老伯满意地说。从7月初开始,滨湖区农业农村局开启了夏季农膜回收工作,该工作目前已进入尾声,共回收处理农膜10吨。
“于老伯家的地膜因为堆放时间久了,有些都已粉化了,无价值也不可再利用了,所以我们就协调环卫部门上门帮他运走处理,防止白色污染。”滨湖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管理科韩文钊介绍,地膜和化肥、农药、种子一样都是重要的农资,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一些农户会把农膜、地膜等焚烧掉,或是烂在地里。“由于地膜是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属于不可分解塑料,使用后如果不及时回收处理的话,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根系生长;丢在田间地头的残膜,被风吹至房前屋后、田野树梢,也会影响村容村貌。”
“我们在换季这段时间开展了农膜回收工作,总共回收处理了10吨。无论是地膜还是棚膜,都按略高于市场价的4元/公斤进行回收。这样既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加强了农膜科学使用与回收,也有利于进一步防治农田残膜‘白色污染’,对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滨湖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管理科科长沈燕红介绍,滨湖区除了向农资店、农户等大力宣讲农膜残留的危害和农膜回收的意义,委托专业公司上门回收外,还在蔬菜种植面积较多的胡埭、马山、雪浪等街道设置了农膜回收小屋,同时与农药零差价配供农资店签订了代回收农膜合作协议,确保废旧农膜“有地方可收,近距离可送”。此外,今年还在胡埭镇胡埭村的40亩水稻田里试点使用生物降解地膜水稻机插秧覆膜栽培技术,不仅能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抑制稻田杂草的生长,减少水稻生长耗水量等,还具有增产提质、环境友好、使用后无需回收的特点,为水稻绿色提质增效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