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辰点校《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书影
惠山古镇薛中丞祠
邓星伯出诊图(1936年苏州蔡新德 摄,来源无锡润生书局)
柳宝诒
引 言
在龙砂医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儒医,他们以儒通医,亦儒亦医,博史通经,格物致知,惠世济民,著书立说。在医德修养,践行儒家“仁”“孝”,尊生孝亲,仁者爱人,扶危济困,普渡慈航。他们践行大医精诚,淡泊名利,不畏风险,一心救治,德术俱彰。时至今日,龙砂医家的医德医风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激励着当代龙砂人。
医文兼修,援儒入医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儒医”言:“吾闻儒识礼义,医知损益。礼义之不修,昧孔孟之教; 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与医岂可轻哉! 儒与医岂可分哉! ”龙砂文化区融合包孕吴越的太湖文化,海纳百川的江河文化,尚德崇文,学脉巍巍,儒风独茂,形成了庞大的儒医群体,他们或医而好儒、或儒而兼医、或亦儒亦医。
“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北宋名相范仲淹更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名言。龙砂医派开派人物之一的“名医进士”许叔微曾为翰林学士,后弃官归医,隐居太湖之滨“梅梁小隐”,践行仁术济世,谓“予既以救物为心,予而不求其报”“顾始终不索酬谢”,一生免费行医,被百姓奉为“神医”。
另一位龙砂医派开派人物陆文圭(字子方),宋末元初人,他既是一位博通经史百家的大儒,更是一名医者,现有文献虽尚未见其医著与医案,但从许恕《北郭集》“子方先生医者流,楚楚玉树森清秋。苏耽种橘井不竭,董氏卖杏谷初收。”诗文中将陆氏与苏耽、董奉相喻,足窥其医术医德之高。
明代江阴人曹建(字心起),博学鸿儒,鼎革后业医,盛德慈和,人称“国手”,曾著刻医书行世。顾儒(字成宪)少业儒,凡遇病付药,苦心力索,务求效验。姜大镛(字鸿儒),工诗善医,亦儒亦医,清代王家枚《龙砂志略》载其“以业医余绪兼及于诗者……先生之诗,天机清逸”,辑《龙砂姜氏医案》外,有《鸣秋集》《典山庄诗抄》,清代金武祥《江阴艺文志》载姜大镛与蒋清怡等合撰有《幽谷莺声集》。许恕(字如心),工诗善医,亦儒亦医,有《北郭集》收入《四库全书》。
清代宜兴人杨宗洛,由儒而医,常与无锡医家王济时切磋,术益精,著有《旷直医案》。鲍锡珍(字朋山),读医书,通其术,遂弃儒就医,治病奏效如神。
清代无锡人叶应辰(字茂拱),弃儒习医,屡起危疾。施教(字子承),精研儒学,后转医学,诊切若有神遇,投药无不立效。沈金鳌(字芊绿),“博古明经,一生笃学,大约四十以前,专志儒书;四十以后,专攻医学”,医书而外著有《尚书随笔》等。嵇永仁(字匡侯),出生儒门,儒而通医,寄寓无锡,以教馆和行医为生,有《抱犊山人集》行世,《清史稿》载“永仁知医,著有《东田医补》”。荣汝棻(字椿年),锡山名诸生,学养深醇,博通经史,尤邃于医学,著有《医学一得》。
大量儒医的加入,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龙砂文化区中医的整体文化素养与知识结构,他们秉持读书人修齐治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精神追求,在以仁术博施济众的同时,阐释医经医理,创立新说,留下众多著作。
在著作命名上,也彰显“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儒家尊生思想。如明代无锡人堵胤昌,取通达生命之意,将其著作名之《达生录》;沈金鳌将其著作取名《沈氏尊生书》;姜体乾有《仁寿镜》等。
医官众多,御医频出
儒医群体为龙砂文化区孕育了大量医官与御医。许胤宗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授散骑侍郎,曾用熏蒸疗法治南陈柳太后中风,授义兴(宜兴古称)太守,《旧唐书》《新唐书》皆谓其“医术如神”。蒋少卿,义兴阳羡人(今宜兴),唐高宗时任殿中侍御医。明代宜兴人卜惠、王承学、杨忞、单信、徐汝翼、王玉(字汝瑛)、周卫等,皆隶太医院。王玉用药奇效,深受弘治皇帝宠赉,累官通政使,著有《璞庵医案》,周卫有“卢扁再世”之誉。
明代无锡人钱凝禧(字公锡),万历时礼部儒士,兼修医学,著有《集验良方》。茹海(字德宽),选隶御药局三十年,起人济困无算,乐善好施,私谥“端简先生”。
施仲模,世业幼科,其子施中立,为太医院医士,其孙施泽民、施润民、施济民皆兼通医学。施济民,官县医学训科。施存善(字昌宗),永乐初诏征,为韩王府良医副,宣宗召拜御医,赐诗宴文华殿。昌宗之子施安,累进奉政大夫,其孙施元济,历官太医院使。
薛福辰博览经史,医儒兼修,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有《青萍阁文集》《素问运气图说》《医学发微》《临证一得》《风劳臌胀试验良方》等书,薛氏还全文批阅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患重病,薛福辰由李鸿章等保荐入宫治病,薛因治病有功,慈禧亲书“福”字和“职业修明”匾额,并赐紫蟒袍、玉钩带一副等。光绪十五年,因病告乡,慈禧赐“寿”字匾额和联句“敬谨身修葵向日,光明心事月当天;人游霁月光风表,家在廉泉让水间。”
张洵佳(字少泉),龙砂华士人,同治癸酉优贡,授奉政大夫、同知衔,历署河南上蔡,宁陵陈留县知事,升用直隶州知州。张氏学养深醇,著有《爱吾庐诗钞》,兼长医术,曾为慈禧治病。徐世昌曾题赠“江藩宗师”牌匾。
柳宝诒,同治四年考中第一名秀才(时称“泮元”),以优贡推荐入京廷试后,试用正红旗官学教习,兼行医京师。后见清廷腐败,遂归里,致力于医,开设“柳致和堂药店”,成一代温病大家。
邓星伯出生于无锡江溪桥邓巷医学世家,融汇家学、龙砂、孟河学验,名震八方,求诊者络绎不绝,邓氏“揆阴阳,辨五色,施方术,一锤定音,着手成春”。摄政王载沣患湿温伤寒,由宫保彭玉麟推荐并亲自到无锡传旨,诏邓星伯去京诊病,一时间轰动无锡城。邓抵京后,诊治旬余即愈,为太医折服,闻名内宫,传为妙手。江苏按察使和布政使朱之榛聘其为医药顾问,后慈禧太后患病,朱之榛荐举邓氏入京,邓因挂碍百姓诊务,无意于此,转而推荐苏州名医曹沧州,成就了一位吴门御医。
邹云翔无锡东绛人,幼年即能默诵《唐诗三百首》、四书、五经及《古文观止》,早年毕业并供职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无锡),奋研文史,后经秦执中先生介绍,拜师经学大师唐文治,问学于无锡国专,从此经史、文学大进,为以后学医、业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年因母染暑疫而逝,遂改教从医,拜孟河名医费伯雄高足刘莲荪为师,并就教于龙砂名医张嘉炳,终成一代名医。
丁福保(字仲祜),无锡人,早年肄业于南菁书院,考取秀才,后随华蘅芳学数学,因身体多病,改习医学,师从赵元益(无锡荡口华沛恩外孙)研习岐黄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