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林书院旁边,矗立着两栋灰白色的建筑,一女中、崇宁路小学都是它的邻居。这里就是辅仁中学,无锡人口中广为熟知的“二中”的旧址。经过修复和重建之后,它以王选事迹陈列馆的新身份回归大家的视野。上世纪20年代,辅仁中学的开办可谓是开了无锡近现代教育的先河,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顺着苏家弄一直走,在巷子的深处记者找到了辅仁中学的旧址。现存的两栋教学楼,一栋为两层,一栋为三层,坡屋顶,砖混结构,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了纪念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无锡籍著名科学家王选院士,便将此处旧址重新活化利用。
在修建之初,陈列馆筹建单位负责人、有关设计专家和王选亲属参加了论证会。为了使展厅整体风格与周围东林书院等历史遗迹相协调,对于原先的旧校舍进行文物级的保护修复,恢复当初栏杆、楼梯、庭院等面貌。
走进陈列馆,映入眼帘的就是王选院士的半身铜像。铜像后,则是王选院士的生平事迹介绍。整个陈列馆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序厅、莘莘学子立志报国、自主创新敢为人先、当代毕昇功在千秋、甘为人梯大家风范、身居高位鞠躬尽瘁和学习王选勇攀高峰。“通过实物、资料和蜡像的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展出了王选院士的个人生平和一生的功绩,从童年时光、大学年华,再到艰苦的创业时代和走向辉煌时期。”现场工作人员王静表示,目前馆藏珍贵文物、史料300余件,自2009年开馆至今参观人数已有20余万人次。
除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陈列馆里还有一些当年的旧物,木质的桌椅、老式的打印机等。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中小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到王选事迹陈列馆打卡参观。复原的场景,引人入胜的现场布置,引来了孩子们的阵阵欢呼,他们一个个都好奇地凑上前去张望那些稀奇的老物件。陈列馆外的风光同样宜人,宽阔的庭院里翠竹成荫,鱼翔浅底,一步一景。
无数学子梦想起航的地方
1918年秋,上海圣约翰大学无锡同学会成员唐纪云、杨四箴提出办学建议,随后在同学会内筹集资金,成立无锡私立辅仁中学,是无锡地区最早实施新式教育的完全中学。辅仁中学走出来的学生“群星璀璨”,其中就有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文学巨匠钱钟书、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等。在他们眼里,“了不起”的辅仁就是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
历史学家许倬云是辅仁中学1949届毕业生,据他回忆,“读的教材跟教会学校的教材几乎一样”,除修身、国文、古典诗词这些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世界历史和地理等,都使用英语教材,并以英语讲授,就连中国地理也是如此。学生甚至还需要用英文完成几何作业,字迹细若蚊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虽然重视英文教学,但也从未忽视过国文教学。当时一个警察的月薪是八块大洋,学校教国文的老师竟然能够每月拿到六十块大洋。在如此高薪和教育环境的吸引之下,顶尖人才齐聚一堂,学校的师资力量可见一斑。
从创办至今,辅仁中学的校名、校址几经更迭,学校新址建于风景秀丽的蠡湖之畔,但对于教育方式、师资力量的追求从未止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所百年名校一路曲折走来的艰难与困苦、光荣与伟大,恰是近代以来江南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集中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