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市吴中区新发现一处崧泽文化晚期至明清的大型遗址。该处遗址被命名为塘北遗址,含遗迹单位600余处,出土文物700多件组,已发掘到明清、汉、春秋、马桥、良渚、崧泽6个时期的清晰文化堆积,填补了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多处空白。其中,马桥文化遗存的丰富程度为苏州地区历次考古发现之最。
9月6日下午,塘北遗址考古工作专家论证会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国内专家学者通过现场考察、与考古项目负责人沟通交流,对塘北遗址考古工作进行专项论证,展开学术讨论,从多个维度论证该遗址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指出,塘北遗址面积大,堆积丰富,从崧泽文化时期开始,历经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两周、汉代、唐宋至明清,延续时间长,是环太湖地区一处重要的遗址。此次发掘的1100平米,面积虽然不大,但揭示的遗存内涵丰富,出土器物种类多,取得了重要收获。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在理清考古工作“大脉络”之后,苏州的相关部门还要“细化分工”,把苏州的文明进程研究与发掘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推进文明探源工作。他建议,在遗址保护的基础上,要继续深入开展考古工作,彻底清除全面断代,了解遗址地下与整体分布情况,加强多学科合作,综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徐良高赞同王巍的观点。会上,他针对塘北遗址的保护与聚落形成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应将基建考古转变为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主动的发掘,将塘北遗址与草鞋山、朱祥巷等遗址放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聚落研究,并以它们为样板,梳理聚落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统筹兼顾的观点,将考古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相结合,令保护规划与考古规划相辅相成。
谈及聚落研究与长江中下游文明探源,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考古所前所长刘斌十分有发言权。他是良褚古城遗址的重要发现者,长期从事相关研究。他指出,当下社会对于崧泽文化的研究与认识还远远不够,而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时期恰是探讨长江下游文明进程的关键时期,塘北遗址不仅有这一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堆积,其中的马桥文化遗存也极为丰富,此次的考古发掘有利于苏州深入进行相关的研究。王巍据此补充道,更准确地说,塘北遗址的发掘有利于理清太湖地区内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于苏州地区纳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的宫希成展望未来,认为应对塘北遗址进行充分的保护。他认为,如今的考古工作理念、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光要发掘新遗址,更要用新技术重新运用在已经发掘的老遗址上,结合“考古中国”给出的课题,将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切实推进,造福子孙后代。
会议的最后,各位考古专家达成共识:塘北遗址延续的时代是探讨中国文明探源的关键时期,对于探讨苏州地域内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苏州地域纳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是苏州的宝贵“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