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浒墅关就是一片被文化浸润的土地。阳山之麓、运河之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积淀深厚的人文遗存铸就了独特的文化风貌。为了让深厚文脉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发展、历久弥新,一代又一代人付之以心血和努力。
历时十余年,大阳山再造青绿。“软文化”变为“硬实力”,浒墅关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策划、设计、施工,大阳山散落的文化“碎片”,串成了展示地域文化的“珍珠”……而钦瑞兴,不知不觉间成为了阳山文化的见证者。
平生所学献阳山
仲秋时节,天高云淡。山脚下,花卉、竹林等组成休闲景观植被;向上走,湿地松等唱“主角”,形成经济林带;半山腰以上,是原生态的绿树、灌木。南北向绵延10公里,大阳山“人”字形分布城西,是苏州城区最大的“城市绿肺”。一路走过文殊寺、半山亭、箭阙峰……钦瑞兴深入浅出地介绍其精妙之处。
近期,植物园星空幻影艺术节旅游景点持续占据热榜,显示了浒墅关文旅市场的强劲。眼前的一步一景,许多人不会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
在钦瑞兴看来,正是不断好转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整个大阳山,包括了树山、象山等,以前受过‘重伤’,当年开山采石,曾经留下了29个宕口。”这情景,67岁的钦瑞兴已不知回忆过多少次,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钦瑞兴是大阳山脚下成长起来的文化人士,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注并痴迷于阳山文化研究。2009年,浒墅关建设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钦瑞兴被抽调到筹建组。他的任务有两项:一是利用自己对阳山文史的研究,策划公园人文景观的建设;二是创作一批书法作品供公园建设使用。
“我一直研究阳山文化,但最初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层面,缺少物质的载体,进入大阳山筹建组后,我开始琢磨怎样将阳山文化的载体渗透到这片土地上。”一到森林公园,钦瑞兴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在设计中,他与工作组逐步梳理大阳山文化的内在条理,注重阳山文化符号的塑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
大阳山的历史资料,主要集中在《阳山志》和《浒墅关志》两本古籍中。为了完全掌握资料,并更方便查用,钦瑞兴开展了一项工作:点校两本古籍,标点,横排文字重新出版。有一段时间,由于日夜思考,闭眼之后,那些书页和文字都在眼前晃动。他配了三副眼镜,加上一把放大镜,在工作中交替使用:150度的远视镜,用来与别人交谈;300度的近视镜用来看电脑;400度的近视镜用来看书、写字。由于竖排古籍排版既密,字迹又常常不清楚,只能借用放大镜来看。那时候,钦瑞兴刚刚学用电脑,一分钟勉强可以打五六个字;2012年,25万字的新版《浒墅关志》出版之时,他已变成盲打“专家”了。
“把阳山最美的东西都展现出来。”在钦瑞兴看来,大阳山上的明代古道、半山亭、箭阙浴日亭、文殊殿、秦余积雪等一大批人文遗迹,都是文化底蕴浓厚之地,值得一一解读并揭于世人晓。
十年树木 深耕成林
2010年,江苏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和景区规划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景区的重建工程随即开始。过程中有寻寻觅觅的艰辛,也有发现历史的成就感,就在这苦与乐的交织中,多个历史景观重现旧貌。九年来,他们勘察寻访了大阳山上下几十个山峰和坞岭岩泉。寻找的艰辛自不必说,那时候山里还没有开发,没有平坦的石板路,更多是被登山者踩出来的山间小道,需要拨开荆棘,在丛林中前行。
为箭阙浴日亭选址的时候,钦瑞兴同景观设计人员先后三次披荆斩棘,攀爬上箭阙峰顶踏勘。但因诸多历史原因,原址已不能建亭,只能另觅他处。在箭阙峰顶四周巡回察看地形后,最终选定在箭阙峰北距原址两百米远的文殊岩常云峰顶,按仿古重檐复建。
除了发现,保护和研究更加重要。复建文殊殿期间,在殿旁文殊岩崖壁上发现多处摩崖石刻,钦瑞兴将这几处石刻制成拓片并题跋装裱保存,再据此将石刻内容细细解读,撰文发表,并作了多场《阳山摩崖》专题讲座。这些努力为了解、研究阳山文化,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为创建生态旅游,他还撰写了有关阳山价值的系列总结性文章。《阳山的文化价值》《阳山的生态价值》《阳山的美学价值》《阳山的游憩价值》发表在姑苏晚报《魅力阳山》专版。
今年,苏州开始对每一座山逐一划定山体保护范围,施行一山一策,“给每座山打造自身的特色”“把每一座山都保护下来”。作为一位阳山文化建设的亲历者,看到经过十多年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大阳山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恢复,大量人文景观次第重现,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钦瑞兴内心的喜悦不言而喻。
如今钦瑞兴已转移“主阵地”,投入了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工作中,通过举办专题文化讲座、撰写书籍讲述大运河浒墅关段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遗存。
“做文化事业是个长久的事,跟搬一座山一样,我这代做不完,子子孙孙继续传承下去。”新时代的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愚公”。
处处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浒墅关,也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书写新篇章。(刘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