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阅读的建筑、可漫步的街区、可休憩的公园……城市的面貌、表情是由很多要素组成的,城市家具是最“别具一格”的那部分。
如今,锡城各处正悄然变化着。按照《无锡市城市家具导则》标准,2022年至2024年,无锡将全面推进城市家具改造提升,将人文关怀、智慧科技融入城市“软装”,进一步增强市民对锡城的归属感。
今年改造提升80个项目
家住经开区的刘伊诗是一名舞蹈演员,家门口的小游园是她拍摄个人视频的固定地点,“住在这里5年了,发现小区周围的一些公共设施在不断更新改造,座椅有了手机充电口,垃圾桶是智能的,公厕可以刷脸拿厕纸,整个城市越来越智能,生活也更加便利了。”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市容监管科朱江表示,目前,经开区城市家具运用覆盖率已达40.7%,总投资超2亿元。无锡首个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就位于经开区核心区域,总占地面积约6.4公顷。
近年来,从环境设施、景观小品到城市家具,其被赋予的理论、内涵与意义不断拓展。尤其是去年无锡出台《无锡市城市家具导则》后,精确地提出了“城市家具”的定义内容、系统分类、规划布局、设计方法、实施要求等,重点针对城市家具系统性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进行指导。市城管局市容处于健告诉记者:“2022年,全市城市家具的改造提升覆盖率不低于40%,约80个项目。截至目前,28个项目已经完成了改造提升,另外53个项目正在施工中。”其中,主次干道代表有经开区五湖大道、立信大道,江阴市大桥路等;背街小巷代表有锡山区老柏庄路,滨湖区滴翠路,经开区新园路等。
“提前介入”成为“必选项”
为了在源头消解各类“建管脱节”问题,因地制宜选用符合项目设计风格和实际管理需求的城市家具,“提前介入”机制成了必选项。“之前,很多地方都是后加的城市家具,难免与原本的环境设计不符。”市城市规划研究院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城市家具在设计前期要考量的东西很多,如基本风格、材料色彩、文化注入等。如江阴INS.忠义1645主题街区依托江阴忠义、漕运、市集等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商业需求,共建江阴原宿文化生态圈。街区共分A、B两个区域,9幢建筑近70家店铺,在保留街区“老故事”的同时也充满了“新创意”。
事实证明,城市文化元素是城市家具设计中的核心,“充分体现一座城市的文脉特色与精神,将无锡的泰伯文化、山水文化以及灵山大佛、惠山泥人、锡剧等城市元素符号提前定位,充分融入,将会让城市家具更有生命力。”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说。
在市城管局副局长周炜看来,城市家具的基本风格定位有三种:现代简约型、江南古典风格、自然生态风格。材料选择则遵循生态环保、经久耐用、可再生回收、价格适中的原则,采用兼具耐久性、舒适度,以及美观性与品质感的材料,“比如,户外装饰品、座椅,不能夏日太烫冬天太凉,要让市民亲近;在颜色上也需根据区域特征制定相应的基调色施行。”
打造“智能生活”是趋势
停车诱导指示牌通过大数据及智能探测等技术,实时采集停车泊位数据,引导车主便捷停车;新型果壳箱,有6个投口,增加了烟头投放口和食物残渣收集口,方便市民的分类投放……城市家具“新玩法”越来越多。
改造提升后的江阴市大桥路,打通了道路与公园间的屏障,沿线12座公交候车亭变身“高科技”。智慧电子屏高端大气,旁边的氛围灯随着季节而变换,用色彩指引晚归的乘客,电加热座椅、USB手机充电口,无不彰显出设计者的细心。在这里,智能电子屏除了实现智慧导乘,还能显示天气及相应的穿衣提示。公共厕所除了颜值提升,智能洗手台、自动取纸机、智能消毒拖把柜、智能保洁机器人、厕所晕倒报警系统、物联网管理平台系统等高科技手段,通过后台随时了解厕间每一个零部件的使用情况、实时监测厕所能耗数据、用水量、用电量。于健表示,整合路灯杆、交通信号杆、路名牌等多种公共空间元素,实现 “多杆合一”智能化打造是接下来城市家具的发展趋势。
据介绍,在城市建设中,将不断升级、优化城市家具体系,打造更有温度的城市环境。“希望可以将城市里的一些‘老物件’,通过城市家具的打造让其变得有用也有型。”庄若江表示,如上海街头已陪伴了大家近百年之久的公用电话亭,近期就有了新变化。公用电话亭在不改变外观的基础上变成了“数字公话亭”,具有一键叫车、守望相助防走失、助老一键通等7大功能,帮助老年人等需要关怀的社会群体简便地分享、体验高效快捷的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