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冬日暖阳的照耀下,贡湖湾湿地太湖水域波光粼粼,一尾尾花鲢和白鲢鱼种被工作人员用网兜捞起缓缓倒入湖中,扎进水中的鱼苗溅起阵阵晶莹的水花,缓缓游向太湖深处。这是“保护太湖生态环境 养护水生生物资源”2022年无锡太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现场,当天共放流花白鲢8.3万斤、30多万尾,为近5年放流数量之最。
当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现场时,数辆满载着花白鲢鱼种的卡车已经就位,工作人员正在将鱼种一箱箱地倒入放流用的周转箱中。“鱼还挺肥的,这条有4两多了吧!”围观的晨练市民好奇地用网兜捞着鱼说。“鱼苗大多在2.5-3两,现在这个水温是最适宜放鱼的,不容易受伤。水温高了,鱼鳞打开反而容易遭受挫伤,也容易生病。”工作人员介绍。除了一部分人工倒入湖中的鱼种,大部分鱼种沿着从卡车伸向湖中的水槽,像滑滑梯一样跃入湖中。到了明年这个时候,它们将长到三四斤重。“今年总共放流8.3万斤、约30万尾花白鲢,数量为近5年之最,也是5年来首次选在冬天放流。今天放流的天气和水温对鱼种入湖生长非常有利,成活率基本上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处二级主任科员胡大华介绍。
自2009年起,太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举办放鱼节,实施渔业增殖放流活动,通过大规模放流鲢鳙等净水苗种,结合放流其他食性鱼类,利用鲢鳙鱼的摄食压力实现以渔保水、以渔养水、以渔治水、以渔净水的目标。
太湖两年退捕后,很多人会发出“太湖鱼多了,为什么还要放流”的疑问。“‘退捕两年后,太湖的鱼多了’,这个说法是不恰当的。退捕两年后,太湖里的鱼长大了,这样说更确切些。退捕是退出了一些不合理的捕捞,让太湖以及其他湖泊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机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徐跑解释道,有些一年生的鱼类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有一个数量增多的现象,但就整体太湖鱼类资源来说,太湖的鱼类并没有显著增长。“因此,我们还是要每年向太湖进行增殖放流,尤其是净水鱼类,比如花白鲢以及水生软体动物如河蚌等,当然还可以适当放流一些土著鱼种,使太湖的鱼类资源结构得到一个科学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