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8月4日),苏州统一战线“同心悦读·书香统战”第三期“同心读书荟”——共读一座城在姑苏云谷长三角数字经济双创中心举办。现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特聘院长张杰以“文绿融合 新旧共生”为主题,针对苏州在古城保护更新中的实践探索进行分享。“在古城保护更新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的传承、保留、以及创新融合,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张杰表示,以文化为引领的绿色更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与实践途径。
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中找到平衡
古城保护更新需要“文绿融合”
作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曾主持完成福州三坊七巷为代表的多个系列保护更新,获UNESCO遗产保护杰出奖、创新奖,德国国家建筑金奖、文化部创新奖等。现场,张杰表示,在中国,城市聚落跟山水环境、生态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城市建设要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中找到平衡,在古城保护的过程中实现‘文绿融合’。”
“如何把既有的城市特色风貌和历史遗产保护起来,自然风貌是最基本的。英国政府在2005年时做了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就是把遗产保护、风貌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结合了起来,”张杰说,“这种美学,在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当中,是一条不容忽视的线索和准则。”
“重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古城居住舒适度。”张杰表示,留住古色古香的历史遗存的同时,也要让粉墙黛瓦中再添“绿色”,才能丰富市民、游客的体验感,让古城居民也能切身感受到精致生活。“古朴的城市建筑与充满新意的生态表达,是新和旧的碰撞,也是古城保护过程中对于中式美学的实践。新形势下,‘文绿融合’是古城保护工作最容易出彩的方向。”
以传统文化引领古城绿色更新
塑造连续丰富的城市界面
张杰表示,文化引领构建的是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完整保护要素体系,而绿色更新,则是整合了文化、质量、碳排等因素而建立起的综合指标体系,是完善绿色更新的量化评估方法。
“青阳八景集中体现了青阳地名文化的优美,在现在的五店市传统街区中,已经恢复了青阳苍翠、石鼓喧声、桃花叠浪、雁塔地灵、樟井圣泉五景。”在分享中,张杰以晋江五店市为例,深入阐述了文化引领绿色更新的城市实践。
在张杰看来,景德镇陶溪川老旧工业片区的再生,也是绿色提升的生动案例。在陶溪川老旧工业片区的保护更新中,在片区的产业遴选中就结合了“既有传统产业的持续发酵”“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产业植入”“ 具有人群吸引力的产业引入”以及“服务城市和市民的配套功能”四点主体因素。此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充分保留场地原有建构筑物与树木,充分使用废旧建材,低碳创新地融入城市既有风貌,以绿色提升解决城市更新中的低碳更新难题。如今的陶溪川文创街区不仅为艺术家和创客提供了一个完备的平台,更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同时为周边居民增加了参与度和归属感。
“在晋江五店市、景德镇陶溪川的城市保护更新实践过程中,就贯穿了以创造城市生活为主旨的城市设计方法。如同‘百衲衣’,将片段保留织补起来。”张杰说,在整体的保护更新中严格保护文化遗产,利用文化空间激活街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重塑街区结构与核心空间,同时坚持建筑风貌的多元统一,以文化引领,塑造了连续、丰富的界面,营造宜人的生活环境。
“引入”自然元素实现“场景营造”
吸引知识经济附着古城保护
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始终未变,至今依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近几年来,苏州古城保护逐步“由点带线及面”“成片保护”进度加快。根据计划,苏州将基于古城容量研究成果,逐个研究54个街坊和虎丘片、西留园片、寒山寺片,实践“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成片保护模式,打造更多“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年、里面走进去体验2035年”实景,让古城成为一座开放式的大博物馆。
“这一过程中,更要加紧利用自然生态,还原甚至提升古城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为古城赋予更多的活力。”张杰说,以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为例,在改造过程中,可以向传统学习,譬如从内院和“蟹眼”天井的设计中,借鉴采光调节和环境通风,从形体、材料、建造技艺,实现对历史传统的模度演绎、解构拼贴,抑或“引入”自然元素,从雨水、植被、造景等多个方面实现“场景营造”,修复“水巷人家”的历史文化风景线,吸引知识经济附着,可以成为今后古城保护工作一次全新探索与方向。
与此同时,场景营造要围绕新的社区构建、综合设施环境及这两大要素集的互动展开。“塑性城市和混合功能是场景城市的重要表达。”张杰表示,因此,围绕古城更新如何“添绿”,需要设计、投资、建造、运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