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空飘着大朵白云,水鸟从江面飞过,矗立在南京鼓楼江边不远处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当前水情信息,这就是南京潮位站。百年来,它经历了一次次潮起潮落,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水情信息。近日,水利部按照《百年水文站认定办法(试行)》认定并发布22处水文站为第一批百年水文站,南京潮位站入选。
△“南京潮水位站”即“南京潮位站”
守护长江的“百年老兵”
面向广阔的长江,看船来船往、潮起潮落,绿树掩映的南京潮位站与滨江风光带融为一体,行人在此散步,有时还能邂逅长江江豚的俏皮身影。
“南京潮水位站,始建于1904年,位于南京滨江下关段右岸,是长江南京段唯一代表站,也是向国家、流域机构报汛的中央报汛站……在1954年、1998年、1999年、2003年、2016年、2020年历次特大洪水中,为防汛调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绿树掩映的红色砖墙上,南京潮水位站碑记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时间的指针回到1904年,出于通商需要,南京兴建水文设施,开始了对降水量的观测,1912年开始观测长江潮水位,自此南京站拥有了长系列潮位资料。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莅临狮子山,视察南京江防工程,要求做好水文资料收集和积累。
△南京潮位站资料图 图片来自“江苏水文”微信公众号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潮位站水文观测工作被迫停止。经过水文人多方努力,1940年8月恢复了降水量观测,1947年5月恢复了潮水位观测。今天,人们已经难以获知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观测的水文人是谁,但那一份份宝贵的水文资料是他们铸就的不朽丰碑。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副局长王美玲介绍,作为国家级重点报汛站,南京潮位站观测的项目为潮水位、降水量、水温、水质,具备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及评价等功能。“以水文测验为基础,以水情报汛为中心,这个百年老站不仅在2019年被水利部授予‘全国先进报汛站’荣誉称号,2021年还被列为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又在今年7月被水利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百年水文站。”
从人工观测到遥测记录,百年数据这样来
“长江南京段位于下游,河段的水位既受上游径流影响,又受下游潮汐影响。长江南京河段的潮水位变化每天有两涨两落。”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水情科科长严锋介绍,在建站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人工用水尺观测记录水位。
到了1953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下游工程局建成水位自记台,自此,南京站结束了人工观测潮位,观测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2011年,南京潮位站陆续开始装备浮子式遥测水位计、翻斗式遥测雨量计、称重式雨量计等现代化监测设备。
“浮子式遥测水位计可以利用传感器感测天然水体水位的变化,进行水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记录和显示。”王美玲介绍,南京潮位站还安装了视频监控高清摄像头,实现对测验环境的实时监控,实时视频校核水位。可以说,这座百年水文站也是水文科技进步的见证者。
从人工观测,到如今的自动监测,从邮局电报到水文信息无线传输……随着科技的进步,观测和数据处理手段也越来越先进。
历史数据显示,在有记录至今的100多年中,长江南京段最高潮水位10.39米(2020年7月21日);最低潮水位1.54米(1956年1月9日);南京站多年平均降水量1052.0毫米(统计时间1905―2022年,其中1937―1940年缺测);年最大降水量1774.3毫米(1991年);年最小降水量448毫米(1978年);24小时最大降水量299.7毫米(2003年7月4日)。
监测水情、研判水势的“侦察兵”
“2020年汛期,长江南京段水位一再刷新最大值,当年7月21日,测得的设站以来最高潮水位10.39米。”严锋回忆说,当年的水位之高,流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很多人历历在目。
作为长江水位的晴雨表,南京潮位站汇聚了无数群众的目光,被称为保护长江安全的“侦察兵”。在严锋看来,水情预测预报是防汛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耳目和参谋。
“我们采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测报、汇总、分析,及时做出预报。”严锋坦言,预测预报作为防汛决策的依据,与老百姓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他们上报的每一个预报数据都要综合研判,准确把握细微差异,预报的压力也不小。
随着科技进步,水情预报预测不断取得突破。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高级工程师朱庆云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时,水情预报还是以人工计算为主,完成一次计算需要两个人几天连轴转。如今,借助计算机和成熟的水文预报模型,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一次预报作业。严锋说:“在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预报效率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更加有效地为防汛工作提供支撑。”
“水文数据属于国家基础数据,对于长江的防汛、供水、航运等安全具有重大的基础性作用。”王美玲表示,水文站点发挥了“耳目”“尖兵”作用。南京潮位站在应对多场历史性大洪水,以及近年影响江苏的超强台风时,准确的水文监测数据及预报成果为南京抗洪救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长江大保护,为水资源科学管理,为防汛防旱水情精准调度提供全方位的水文技术支撑。
“修旧如旧”,多地水文地标绽新颜
一个多世纪以来,南京潮位站为南京这座城市留下的宝贵水文基础资料,正在国家基础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百年老站在现代技术力量的推动下华丽转身。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2021年,这座百年老站在修缮后还开辟了一个沉浸式的党史学习教育红色阵地——“党员教育实境课堂”。实境课堂采用展馆的形式,将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与南京水文百年来的发展演变相结合,既展示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也聚焦普通水文人的默默奉献。
不仅如此,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南京建成了全省水文系统首个省级水情教育基地“江苏水文科普园”,基地的展厅内专题宣传介绍百年水文站,并常态化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同时,以社会公众、中小学生为目标人群,编写了全省首部水文文化科普宣教书《千年历史 百年水文》,单独开辟一个篇章逐站介绍31座百年水文站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预计今年年底前可以出版。
截至2023年,江苏共有31处百年老站,全力支撑防汛抗旱、南水北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从分布情况来看,南京1处、无锡3处、徐州3处、常州2处、苏州5处、南通1处、淮安5处、盐城2处、扬州6处、镇江2处、宿迁1处。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党委书记、局长辛华荣表示,全省每年投入约200万元用于百年水文站的修复、维护和传承。其中,由于个别水文站是文物保护单位,既要确保测站正常运行,整洁美观,又要按文物保护要求“修旧如旧”。为兼顾百年水文站的保护与发展,江苏水文对百年站进行修缮维护,将水文站点改造为水文行业对外展示、交流、宣传的“微基地”“微窗口”,既持续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又打造成为开展水情教育、传承水文文化的重要阵地。
历久弥新的百年水文站,可谓“宝贵的文化遗产”。下一步,江苏水文将持续深入挖掘水文历史文化资源,针对具有特殊意义的题刻、水则、碑记等水文观测历史文物进行修复保护,切实做好水文历史遗产、水文文化建设科普宣传。同时,鼓励局属各分局结合地方文化禀赋和水文行业特色,对百年水文站文化形象进行改造提升,推动文旅融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使百年水文站成为社会公众认知水文的窗口。
现代快报+记者 卢河燕 史童歌/文 赵杰/摄
(校对 张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