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典型湖荡水生生物多样性调研报告》(下面简称“报告”)首次发布。今年7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绿色发展国际创新中心联合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在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开展区域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客观反映辖区湖荡水生物多样性现状。据悉,这也是示范区湖荡第一次开展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
调研点位分布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网密布,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湖荡星罗棋布,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生态廊道。本次调查以面积典型性、开发强度、生态修复阶段等为原则,在江苏、上海、浙江的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分别选取了吴江肖荡、吴江元荡、青浦元荡、青浦火泽荡、嘉善小方荡和嘉善祥符荡6个调查观测点,内容分为鱼类、水生植物、底栖软体动物、浮游生物四个类别。
《报告》显示,选取的6个调查观测点中共发现鱼类22种,水生植物31种,底栖软体动物23种,浮游植物81种,浮游动物9种。6个调查观测点共鉴定出水生植物31种,分属20科25属,其中物种数最多的为水鳖科,共有4种。调查期间共鉴定出底栖软体动物23种,分属3纲14科21属,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为主。浮游植物的采样调查,共鉴定出硅藻、黄藻、甲藻、金藻、蓝藻、裸藻、绿藻7门44属81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
《报告》指出,肖荡和元荡点位均出现了中华刺鳅、沙塘鳢等典型的淡水肉食性鱼类。这两种鱼生活的水层为底层,对水体底层的溶氧要求较高,产粘性卵,有护巢护卵行为,繁殖期既要求水域的水下生物环境便于躲避,又需要有水草固着鱼卵。
“元荡、肖荡两个点位物种最为丰富,物种多为本土物种,喜清水物种有所增加。”调研人员介绍说。在吴江元荡、青浦元荡、嘉善祥符荡点位中,都出现了作为典型的清水指示种的锥囊藻属和小黄丝藻。同时浮游动植物多样性结果显示,祥符荡水体清澈,浮游动植物种类较丰富,且出现了清水型指示种锥囊藻,说明该湖荡的生态治理对水质的提升作用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水生植物物种调查中发现所有的点位中均出现莲子草这种外来入侵种。“莲子草已经成为湖荡的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同时在4个点位中还发现了凤眼莲和福寿螺。”专家提示,生态修复工作中,应警惕外来物种引发的生态灾害。
《长江保护法》规定国家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报告》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展湖荡生态修复工作,需要充分论证湖荡所处阶段、所需方式,分清主次。生态修复最终目标是让湖荡形成稳定的平衡状态,避免过犹不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生动物群落有自身的典型特征。因此亟须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提出适应自身特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指导后续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