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作家 刘小备
刘小备,自由撰稿人,目前著有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集共17部,无锡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无锡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新吴区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二两牛肉,一壶流年》《私藏的情书》《江暖》《星星与猫》等。
提到无锡80后网络作家,10多年前创下颇多纪录的刘小备必有一席——出版作品最多、最快,还登上了全国发行的首届网络作家纪念邮票等等。彼时正值网络文学涨潮期,仿佛横空出世又佳作连连的她,是粉丝心目中的神秘写手;如今,网络文学走向更多元化,她也经历了辞职、立业、成家、定居,此生缘逢文学的初心依旧,继续把情感涓涓入纸。
难忘那年高考,难忘文坛初啼
“如果不是赶上2002年当届高考江苏唯一一次使用文理大综合模式,理科学得不错的我,大概率是会随大流,很难有机会填报文科专业。”刘小备说,她从小就有写作的爱好,习惯随手记录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体会,对文学有种与生俱来的亲近,那一年,江南大学文学院又有师范类专业,家境窘困的她命中注定般填报了志愿并被录取。
刘小备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回忆,在江大梅园校区,她因参加文学社团而遇到了钟情爱侣。之后又早早签约定妥了工作、没有了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偶然于公交车上看见文学网站平台广告,她的创作潜能被毫无阻滞地激发了。“我在网上发的第一部小说就被编辑看上,编辑还主动联系我要出书。拿到了版权费、稿费,再看粉丝追捧小说情节互动热烈,内心奔向文学天地的那种渴望达到了顶点。”时隔20多年,一点点重温细节,她直言十分幸运,似乎每一步都刚好抓住了机会。
感谢温润无锡,感谢务实无锡
刘小备不少作品中都有无锡的影子,譬如深受好评的《星星与猫》所描写的容巷,其实就可以视为她大学时最常去的荣巷,她把脑海中荣巷的人和事艺术化地糅合、演绎,道出了意味隽永的故事。“我的家乡是在徐州农村,无锡是我接触过的第一座异乡城市。正如广告词所言‘充满温情和水’,无锡的气质特别温润,我也特别感谢这种温润对我的改变。”她形容说,“我们家乡与山东很近,我的个性原本也偏向于山东大妞,非常豪爽,我的早期作品也尽是这种硬朗文风,但在无锡学习、生活后,无锡的温润潜移默化地让我整个人柔和了下来,我最近的一些作品表达同样偏向了细腻柔软。”
无锡人的“讲究”,也让刘小备颇有感悟。“我去无锡朋友家吃饭,他母亲做的无锡菜非常地道,还会把每道菜的做法娓娓道来,无锡人是讲究吃,那种讲究并不是要吃多高档的菜、满汉全席式的花样,是务实地、认真地把每道菜做好。这无形中改变了我写作时观察的点和风格。”
未来坚守初心,未来关注戏曲
靠写作收入帮家里盖了房、靠写作经营自己喜欢的人生……熟悉刘小备的亲友都十分佩服她敢于抉择、自己放弃到手的“饭碗”。但她觉得当年做出这个关于未来的抉择并没有那么困难:“下决心实在是太快了!我不想人生大富大贵,就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这个事又能解决我和家人的生存问题,那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去做了。之后,在正式出书前的近一年时间里我没有收入、父母不支持,我也没有放弃能带给我快乐的写作。”
刘小备自嘲网络作家往往太拼,她曾通宵未眠一气呵成完成小说结尾,23000多字写是写得畅快淋漓,免不了又是伤神伤肝伤颈椎……“人到四十才注意到身体健康的宝贵,写作节奏断没有以前快得那么瞠目结舌了。可既然选择了热爱写作,还是要写下去,下一部作品已经定了方向,是一部融合戏曲文化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