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公示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全国共计有958人入选,苏州市7人,其中虎丘街道的盆景技艺(苏派盆景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柏平大师入选。
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始终致力于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古城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一幅古今辉映、生机勃勃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在古城徐徐展开。
保护
匠心坚守,一盆一景一世界
“盆景是时间堆砌的艺术,是有生命的,做盆景要耐得住寂寞。”作为多年从事苏派盆景技艺传承传播的非遗传承人,沈柏平表示,每个盆景作品的诞生都要二三十年的时间,需要沉下心来去创作。
沈柏平自幼便对园林与植物怀有深厚的喜爱,对盆景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沈柏平拜朱子安先生之子朱永源先生为师,在其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盆景艺术之路。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与深入研究,沈柏平在盆景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不仅在技艺上继承了先师的精华,更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技法,展现出了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
姑苏区始终把保护摆在第一位。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辖区内的非遗资源,姑苏区非遗名录不断扩大,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使得苏派盆景技艺保护性发展,虎丘街道通过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和措施,确保非遗项目不受损害,同时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非遗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为了更有效汇聚大师力量,街道还成立了“匠薪传”非遗联盟,汇集了沈柏平等多位非遗领域的杰出大师和文化创新企业。联盟已开展多次交流研讨活动,并落地研发出系列非遗文创产品,提升非遗文化上的传承活力。
传承
以文化人,“非”一般的课堂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营造年轻人喜爱、传承非遗的浓厚社会氛围,才能让文化薪火生生不息。“和化工颜料不同,这些颜料取材于自然,色质纯粹,经久不变。我希望可以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了解中国颜料的魅力。”天青色、晚波蓝、苍绿、栀子黄、曲红、暮山紫……万千诗意的色彩共同组成了中国色。走进虎丘街道海棠芳“非”非遗文化馆,便有这样一位“颜料大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制作着中国颜料。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技艺,馆内还打造了“听非遗的声音”有声阅读、非遗手工艺作品展等载体空间,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官,让市民“零距离”走近非遗、感受非遗。“这里的非遗体验传习微课程很好,小朋友们能在这里近距离了解非遗、体验非遗。”前来体验非遗课堂的小朋友家长表示,不管是空间布局还是课程内涵,都让人耳目一新。
“在实际操作中,光研磨这一个步骤就需要好几天甚至上月的时间。”在仇庆年的“色彩课堂”上,他为大家展示了粉碎、过筛、研磨等工序。他耐心细致地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尝试制作颜料,感受传统艺术背后的辛勤与智慧。
利用
点亮生活,非遗“潮”出圈
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近年来,文化与旅游共生已成为创新融合的重要方向,依托“腊八民俗文化节”“山塘迎财神”等文旅品牌活动,姑苏区打造了一批符合当代人喜爱的非遗国潮市集,为辖区非遗传承人搭建更多展演展示平台。不仅让市民游客领略和感受非遗传统技艺与独特风韵,也让手作文创产品融入民众生活、公共文化和文旅产业发展,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市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功地为非遗与现代生活搭建了一座桥梁。”前来摆摊的年轻摊主表示。在山塘街方基上,会不定期举办各类非遗国潮市集,各种非遗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民族挂饰、地方特色食品等一应俱全,它们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用特色市集打造苏式消费新场景,无论日光温柔的午后还是星光斑驳的夜晚,游客都可在此沉浸式体验“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