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身体残疾,但我们也不能坐享社会的关爱和帮扶,力所能及作一份奉献,这才是我们继续生活的真正意义!”这句话曾让很多人为之动容。在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东浜社区,就有这样几个身残志坚、心怀大爱、乐于奉献的残疾群众,他们心怀感恩,志愿参与社区义务献血、公益宣讲、日常助民等活动,力所能及发光发热,播撒奉献社会的爱心。
多年坚持献血,事迹感动许多人。在苏州枫桥,提起项军方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早在1993年他就以“全国无偿献血金杯奖”获得者的身份走进中南海怀仁堂,还曾获得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称号,省、市优秀红十字志愿工作者等荣誉,他的《家庭献血档案》被苏州市档案馆收录。
项军方家住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东浜社区,是一名有视力障碍的残疾人。从1990年5月至今,他累计无偿献血超过40次,累计献血量16000毫升。2015年,他编写《苏州市老年人交通旅游手册》,并自费发放纸质手册1000余份,电子版手册至今仍让老人们受益匪浅。多年来,他身体力行帮助别人,还经常动员身边的亲友一起参与社区公益帮扶活动。他常说:“我自小失去父亲,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是政府部门帮扶和邻里之间照顾,我才有今天的生活。人就是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和我的家人会继续参与无偿献血救助生命,用我们真诚的爱心回馈社会,用诚挚的热心帮助他人!”
老兵烽烟往事,革命精神代代传。“当时阵地上只有一个防空掩体,我们把掩体让给了越南友军,自己完全暴露在炸弹之下。我的右手被一颗弹珠贯穿,下意识地想用左手去捂伤口,但左手怎么也不听使唤,再一看发现左臂已被炸伤。”一位老人眼眶微湿,讲述着自己年轻时的烽烟往事。他叫张文生,是名伤残七级参战老兵,是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东浜社区邻里乡亲口中的老好人“老张”。
伤残了的张文生退役后不等不靠,先后在村里做过厨师、送信员等力所能及的工作。退休后,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那段历史,他先后参加了120多场事迹演讲。每年他都会受邀走进军营、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课堂,以亲身经历讲述那一段真实的战争往事。近20年的银青“面对面”互动活动,与青少年的对话,让青年一代深刻感悟历史,让爱国主义情怀在青少年中传承发扬,让伟大的革命奉献精神代代相传。
热心帮助邻里,常积小善成大德。从小到大,身体的残疾让严秀珍经受了常人难以体会的不便。长大后,她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到一家缝纫裁剪铺学习手艺,学成归来在村里开了一家裁缝店,开始自食其力。直到2008年苏州高新区实施了“失地农民并入城保利民”政策,像她这样的肢体残疾人已经可以提前办理退休手续了。
出行的便利,办事的优先,养老待遇的提前享受……“不一样”的政策照顾让她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善意。她再也不用为生活开销发愁,回馈社会、帮助他人、传递爱心的愿望时时在她心里涌动。对于社区发起的广场公益活动她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带着她的缝纫机,现场为有需要的居民免费提供缝补服务。长年累月在家里的车库,她也习惯于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周边邻居免费缝补衣物,她的残疾车上,经常放着打气筒、便利袋、绳子等,只要有需要就会随时拿出来。她认为慈善不在大小,而在于拥有一颗帮助别人、奉献社会的心。
东浜社区党委书记周志强表示:“残疾人以实际行动感恩时代、回馈社会,展示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的是社会和谐的力量。作为基层党组织,我们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公益慈善事迹正能量宣传引导,倡导支持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舞台,来唱响他们心底的奉献之歌。”(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