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时节
田间地头的秸秆怎么处理?
张家港“秸”尽所能
让秸秆变废为宝
近年来,张家港系统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逐步打通、补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的堵点和短板,让农作物秸秆成为新资源、转为新能源、变为新产品,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新路。
创新加持
秸秆还田提升耕地质量
日前,在收割完成后的西水道一圩区,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院士团队正在开展“稻麦体系收获季土壤火焰高温灭活实验及稻麦轮作体系木霉菌联合秸秆还田土壤高效培肥实验”。只见一台搭载着该团队自主研发装备的拖拉机,在铺满秸秆的麦田里来回忙碌着。
“这台装备可直接反旋破碎土壤,然后利用燃烧器喷射高温火焰对土壤颗粒进行加热,再配合高温保持装置,增加土壤受热时间,有效杀灭病虫害;之后再将混合木霉菌的有机肥均匀铺撒在实验田块上。”实验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刘宏俊介绍说,这种方式可调节土壤微生物代谢,增强土壤养分活性,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预计能够提升10%的水稻产量。
早在2020年,张家港就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的通知》扶持政策,明确张家港全市秸秆还田作业补助为稻麦每季每亩20元、全年每亩40元,全力推进全市秸秆还田作业。
近三年来
张家港稻麦秸秆还田比例
保持在90%以上
通过秸秆还田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
还增加了土地肥力
“秆”尽其用
“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
日前,在西水道五圩区,一派繁忙夏收景象。与常规夏收景象不同的是,这里派出了秸秆打捆机,其将被收割后的小麦秸秆吸入机器,经过压缩、捆绑,最终在田野里留下一个个或长方形或圆形的秸秆垛。
“今年我们投入了3台秸秆打捆机,总价值近500万元。”张家港市盛合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史可丰说,这3台机器从每天凌晨4点开始,一直到深夜11点,至少可以完成2000亩地的秸秆离田作业。
史可丰介绍,每个草捆重达2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公斤。秸秆离田前,工作人员先用搂草机搂一遍,优先将杂质少的秸秆打捆,直接送进农场,用作牛羊的饲料。杂质较多的秸秆,因其碳含量高、导水性好,将被运送到相关企业进行二次发酵,变成优质的种植基质,或者进行生物发电。
近年来,张家港市
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
打造秸秆收、储、用产业链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保持在98%以上
疏堵结合
全力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
今年5月下旬,张家港市召开2024年夏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以及垃圾禁烧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今年夏季秸秆禁烧的号角。
“目前,我们每天兵分三路,对全市农田进行不间断巡查。”张家港市污防攻坚办工作人员赵海峰表示,他们还抽调网格员等充实巡查力量,实行村与村对调互查,切实提升秸秆禁烧工作成效。
近年来,秸秆禁烧工作还引入了无人机等“智能帮手”。“无人机工作半径可达1~2公里,远距离就可以发现一些焚烧点,真正做到全天候、立体式巡查。”赵海峰表示,一旦发现有农户焚烧秸秆,他们将立即制止,并向属地下发督办单,要求责任单位迅速跟进、及时整改。
张家港通过疏堵结合
让曾经被视为“生态包袱”的秸秆
华丽转身为
农业发展环节里的“绿色财富”
实现了农业循环经济
有力地推动了
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