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
更是城市的名片
它们见证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变迁
记载着历史更迭
沉淀了情感记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名文化遗产受到忽视甚至破坏,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变得尤为重要。
近日,市民政局会同市住建、交通、水利、文广旅、方志等部门开展了市级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18处地名入选2024年无锡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滨湖区的
闾江、七里堤、十里明珠堤、直湖港
这4处地名上榜
历经风雨沧桑
见证湖湾变迁
这些地名背后
都有着怎样精彩的故事
一起了解一下吧
闾江
《阖闾村志》记载,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命筑阖闾城,筑城时伍子胥在村前开挖了一条江,用于吴国水军出入太湖,并将挖出的泥土用于筑城,一举两得。江挖成后以“阖闾”的名字命名,“闾江”因此得名。
闾江现存无锡市滨湖区马山街道阖闾社区闾江村前。闾江河道解放后已经疏浚取直,这条古河道北通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的北阳湖,南连太湖。
闾江所在的马山气候湿润,河湖密布,千百年来先辈后民“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择水而居、舟楫渡生,反映了人们饭稻羹鱼的生产生活状态,留下了水脉,才能留下血脉、文脉。
闾江作为马山地区最古老的水利遗址,兼顾了人文意义和实用性,在军事、经济、文化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水系地名的沿用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使当地居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七里堤
1932年,七里堤依湖而建,是马山历史上修筑的第一条防洪堤。《无锡市马山志》中记载,1932年初冬,时任武进县县长蔡子平率常州名流乡绅庄启、钱琳叔等来马山筹资筑七里堤。历时8个月,筑成一道东起火石岭,西至战鼓墩的拦洪土堤,由于全长约七里,因而得名“七里堤”。
七里堤位于马山地区最南边,不仅保护了马山地区不受水灾侵袭,更完善了马山旅游交通景观线路,对推动当地旅游业、服务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里堤”专名沿用时间较长、知名度较高、历史内涵丰富、有重要传承价值。同时这座堤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山人民“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历史见证。
十里明珠堤
《无锡市马山志》中记载,十里明珠堤原名马圩东大堤,于1970年12月围湖造田时期筑成,全长6250米。由于全长约十里,三面环湖,湖岸线风景优美,如一串璀璨的明珠,洒落在碧波荡漾的梅梁湖上,又名“十里明珠堤”。
“十里明珠堤”蕴含着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关系着马山人民的价值追求和情感认同,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用好十里明珠堤这张“名片”,还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通过塑造品牌,广泛宣传推介马山的湖光山色和秀丽风景,带动本地发展致富,让村里人自豪、城里人向往。
直湖港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记载:“直湖港自北阳湖南行,花渡港自东来合。“直湖港将运河水连接太湖,称之为“直湖港”。
直湖港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整治和开发。从1955年3月16日至4月16日的“一开直湖港”,到1958年10月至1959年1月的“二开直湖港”,再到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10日的“三开直湖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投入巨资持续对直湖港改造整治。直湖港不仅是一条水道,更是胡埭镇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滨湖区的一条母亲河、生命河。
目前
滨湖区共有10个地名
入选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观湖路、状元古道、梁溪路
葛埭桥、蠡桥、白沙泉
已入选2023年无锡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滨湖区地名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值得挖掘、研究和宣传。这些地名的入选不仅彰显了滨湖区在传承和保护优秀地名文化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也为未来全方位发展增添了新的文化名片。
未来,滨湖区将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讲好地名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留住历史乡愁,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