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历来有“人间天堂”之誉
林周
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天赐之地”
虽然相隔4000公里
但相似的地域名片
连接起了位于中国东西端的
两座美丽城市
根据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部署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1994年起,苏州对口支援拉萨市林周县,“组团式”交往交流交融。
今年是对口支援西藏三十周年。30年来,苏州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中央战略决策和省委工作部署,持续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30年来,苏州逐步形成了以干部人才援藏为引领,经济、智力、教育、医疗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谱写了在雪域高原上的靓丽答卷。
苏州林周两地情!输血更造血!
1995年6月
苏州市第一批援藏干部来到林周县
从此,“林周”这个地方
逐渐为苏州干部群众所知
教育、就业、医疗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一度成为林周发展的最大“痛点”。林周群众急需什么就帮什么,苏州援藏干部抓住民生、产业、规划、人才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为林周民生“输血”,林周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加速度”。
在林周县
第一条柏油马路叫“苏州路”
这是苏州援藏工作30年征程的起点
拉开了整个林周县道路建设的序幕
如今,从林周县城到南部、
北部各乡的公路都已畅通
全县46个行政村通畅率已达100%
184个自然村全部实现通达
林周县城 图源:林周之窗
由苏州援建的林周县苏州小学
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明星小学”
西藏班录取率名列自治区前茅
林周县每年约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
来自这所学校
林周县苏州小学校长次仁扎西介绍
“老百姓的教育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老师们再也不用担心
家长不让孩子上学而外出打工了。
现在即使学生家住在偏远的山村,
家长也会想尽办法让孩子到学校上课,
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资料图
30年来,在一批又一批苏州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林周第一个完整的城区规划、第一次土地拍卖、第一次产业项目落地等不断诞生,繁荣发展也从愿景变成现实。
截至目前,苏州已经派出10批援藏干部,医疗、电力等系统也派出人才至林周开展援助工作,上百个援藏项目涵盖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基层党建、维护稳定等各个领域,演绎着从上世纪90年代赓续至今的援藏故事。
输血的同时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援藏通过产业创新
增强林周“自我造血”功能
去年7月7日,苏州林周综合检测能力体系建设培训班开班,来自雪域高原西藏林周县的19名大学生,端坐在位于西园路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室里,认真听讲,接受专业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
这是苏州智力援藏的一次探索,向林周县构建专业化综合性的检测中心跨出了坚实的一步,更是帮助当地建立和完善“自我造血”系统。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园
开始在林周集聚
作为西藏首个国有综合能力检测体,林周县综合检测中心能提供集农产品、食品、环境、动物卫生检测于一体的服务。
林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援藏干部李旭介绍说,中心的设立,“将有效助力林周特色农副产品申报‘两品一标’,提高产业附加值,还能为林周乃至西藏培养一批检验人才。”
林周景色 资料图
援藏打造产业“自我造血”系统
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历史性工程
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林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唐古乡,有海拔4200米、生长着20多万株千年古柏的热振国家森林公园,有绵延30公里的热振河谷,被称为“世外秘境”。经过苏州援藏干部接力打造,唐古旅游服务中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当地一位干部回忆,以前路没通,当地人都不愿出门,没有什么游客,现在交通发达,沿路通信信号也非常好,热振国家森林公园不断开展停车场、卫生间等配套建设,积极申报3A级景区,旅游资源也被纳入了“拉北环线”之中。对于未来,大家信心满满。
唐古旅游服务中心 资料图
雪域江南一家亲!人文交流双向奔赴
在4000多米高原上
林周再现“苏州城”
援藏的故事在苏林两地不断互动中升温
人文交流注入了同为“一家亲”的温馨
西藏的年轻人
来到苏州求职、学习
两地交流进一步加深
西藏小伙达瓦扎西今年26岁,目前在苏州高新区固锐德医疗器械公司上班。他学的是康复治疗技术,想去外面闯一下。去年4月,“苏林一家亲”林周县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苏州超越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和达瓦扎西一起参加招聘会的26名林周籍的高校毕业生,全部达成就业意向。
林周县人社局局长段小红表示,和苏州市签订高校毕业生对口援助协议,是落实就业优先的原则,也为苏州的产业输送人才资源,加强两地交流、交融、交往。
林周拥有惊艳的旅游胜地
却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鲜有人知
苏州援藏干部的到来
逐步唤醒了“沉睡”的文旅资源
近年来
林周县的农产品、
文创产品、旅游资源
受到了苏州百姓的热捧
林周的牦牛肉、菜籽油、青稞米、糌粑、松茸、甜茶等独具特色的美食物产跨越千里来到了苏州,生动演绎了一番“舌尖上的林周”。这些特色美食将长期上架西藏林周农产品展示店,形成了非常好的文旅品牌效应。
一位叫桑珍的藏族姑娘介绍,她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进入林周县电商协会工作,平时经常做电商直播。作为“00后”,她从小就知道苏州人民援助林周,对苏州很有感情。所以,她希望能够把林周的特产带给苏州人民,让林周特产在线上和线下平台都获得认可和喜爱。
资料图
从搞基建、修桥铺路
到产业扶持,帮助当地建立“自我造血”系统
充分挖掘林周的人文潜力
苏州持续推动对口支援合作向纵深发展
取得新成效、结出新成果
跨越千里来牵手,格桑花红30年
江南雪域两地情
苏州林周一家亲
见证并续写着这场“接力赛”,第10批苏州援藏工作组组长、拉萨市林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肖军感慨地说:“3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苏州援藏干部,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在林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林周的点滴变化都体现了苏州援藏干部辛勤劳动。”
来自苏州的援藏人员
他们像一个兵那样去冲锋拼搏
缺氧不缺精神,奉献苏州力量
目前就职于林周县人民医院的五位援藏医生,于去年12月从苏州奔赴西藏。“刚来林周的4天,我们5个人都在宾馆里躺着,行李箱都拉不动,晚上头疼得睡不着觉。”余玲是援藏医疗队的医生,目前担任妇产科主任。她介绍,这里的医疗水平还比较落后,很多在内地普通的小手术,这里的医生都做不了,需要援藏医疗队手把手带着操作。
从在苏州市立医院时的团队作战,到在林周的“独挑大梁”,余玲成了当地居民口中的“专家”,那个“能救命的人”。“我们本来要去拉萨生产的,听说县里有苏州专家来了,我们就选择来县医院。”藏族产妇次仁落日患有严重的盆腔粘连,数天前余玲刚为她做完剖宫产手术。
这个手术并不复杂,但是对余玲来说最难的是当地没有血库,手术就更需要慎重。“今年5月,有一个产妇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这种情况在苏州,我们是需要内科会诊的,但这里缺乏内科的力量,按照以往的情况病人需要被转移到拉萨。但这次我们评估了病人情况,较为平稳,分娩过程中进行严密监测,最终母女平安。这种情况的产妇在林周完成分娩还是首例。”余玲说。
援藏干部人才
搭起了高原与内地交往交流的“一座桥”
一方面是援藏干部将苏州经验带去高原
另一方面林周当地的干部、教师、
学生等也来苏州交流学习
林周县苏州小学就是这样一个纽带。它是苏州第一个援藏项目,见证了苏州援藏的30年,也牢牢凝结起两地教育方面的深厚情谊。1998年苏州小学竣工启用,如今已经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小学,在校人数超1500人,2024年有14名学生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内地西藏班,入选人数在拉萨市各县区小学中排名第一。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我们的老师去苏州学习交流,请苏州的老师来我们这里培训教学。”林周县苏州小学校长次仁扎西介绍。每年,苏州小学的老师会去苏州跟岗学习,学生也会来苏州参加冬、夏令营,增长学识,开拓眼界,结识苏州朋友。
次仁扎西介绍:“原先,我们在兴趣课程教学等方面是比较薄弱的,我们的老师去苏州参观学习后,将苏州的相关经验运用到林周的教学当中。例如,受苏州同行做法的启发,我们将传统文化融入兴趣课程中,开设了六弦琴校本课程,课程每年最多招38人,年年爆满。”
“走出去,请进来”之外
苏州林周的情谊之桥
也离不开“网络一线牵”
林周县苏州小学、边角林乡中心小学和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结对子”,不定期开展线上教学培训与交流。
林周县人民医院搭建起了远程CT系统,一年半以来服务了1500多例林周县患者。“有了5G远程系统之后,我们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随时请教苏州的专家,方便得很。” 林周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医师旦增格桑说。
林周的医生缺乏阅读CT片子的能力,除了捐建设备,苏州还“授人以渔”。林周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程家乐介绍,苏州市立医院有经验的主任帮助林周县人民医院远程解读CT片子,给当地医生讲解技巧,让他们全面掌握CT阅片。
此外,去年12月苏州市立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王可天也跟随第17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来到林周,“既服务了老百姓,又提高了林周医生的CT诊断水平。”程家乐说。
2018年林周实现脱贫摘帽
离不开在藏干部的支持奉献
在林周县唐古乡党委副书记土多格列看来
正是一批一批援藏干部接力干
唐古乡乡亲们的生活质量
才有了很大的提升
实际上,在雪域高原上
援藏干部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他们是一面引领林周向前的红旗
为这里带来的是不怕吃苦、
辛勤奉献的精神
是从苏州发展中总结来的经验
“苏州是没有牦牛养殖经验的,我们能带来的是思维模式,主要还是要靠当地有经验的干部。”在格桑塘牦牛产业园,第10批援藏干部、林周县净土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汝弘说。
林周县作为拉萨市牧业大县,牧业养殖基础牢固,该项目于2018年启动建设,总投资1.5亿元,形成了草、牛、肉、奶一体化的产业链,目前有3500多头牦牛和近400头奶牛。
吕汝弘和当地养殖人员一起去青海、甘肃学习了三四次,又和格桑塘执行董事索朗平措一起研究牦牛养殖销售新模式。“我们现在将牛肉加工成牛肉干等即食零食,更符合内地消费者的口味,也通过援藏资源优先销往苏州,通过‘工会+市场’的模式拓展内地生鲜市场,积极参加相关展会,把林周的牛肉销到更多的地方去。”吕汝弘说。
资料图
余玲、吕汝弘等
只是苏州援藏干部人才的一个缩影
30年来,对口援藏干部人才们
舍小家顾大家
坚守在雪域高原的工作岗位上
不断奋力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对口支援西藏是先富帮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站在30年的新起点上
苏州将认真总结经验、
巩固支援成果、深化拓展合作
继续坚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强化智力支援、人才培养
深化文化浸润、交往交流
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
推动两地对口支援合作
取得新成效、结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