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
新华社客户端发表文章
《小院青年·当燃不让 |
藏在蟹塘里的00后“螃蟹医生”》
关注苏州相城推动科技小院发展
以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行走在巨大的田野,用一串踉跄脚步,感受大地的脉动。“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推广科技小院模式。”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科技小院”一词,并明确提出要求。千年以来,以农耕文化温养蓄积的民族,凭依脚下的土地,结出五千年文明硕果。现如今,黑土地里走出的年轻人,转身走进科技小院,探索自然与科研的奇妙羁绊。上山摘取硕果,下水寻觅虾蟹。与日月星辰为伴,携科研成果而归。
……
小院青年,奋起而燃。以青年蓬勃之力“自找苦吃”,在广袤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老师,这个yuma是……”“苏州话里的‘玉米’。”“哦哦,好嘞。”
下午14:00,室外温度38℃,坐标相城区下良村的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相城推广示范基地。
室内没有空调,蒸腾的热气和着额头上滋出的汗水,打得眼前略有些模糊。江苏相城河蟹科技小院院长陈祥顺跟着老师一起走访这里的养殖户,调研并采样河蟹养殖用的饲料。
穿上防水靴蹚进蟹塘里,换上白大褂坐进实验室。眼前这个出生于2000年的“00后”院长,正从田间地头获取科研课题,并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00后”研究生成科技小院“院长”
八十一难先过“方言关”
爱穿运动服,笑容里带着些许青涩的腼腆。
这,就是江苏相城河蟹科技小院的第一任院长,陈祥顺。
说是院长,可陈祥顺管得最多的,还是水里头的虾和蟹。
“我本身是个农村的孩子,来到苏州上学以后,没想到还是回到农村。”
2022年,陈祥顺考入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就此加入了由宋学宏教授带领的团队与苏州市毛氏阳澄湖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江苏相城河蟹科技小院,开启了自己的“取经路”。
取经路漫漫,难在第一难。
“我们常说科技小院既是一个实体的建筑,也是个无界的概念。所以老师时常会带着我们深入一线,和养殖户们面对面交流,了解真实的养殖痛点,解决突发的问题。”陈祥顺说。
陈祥顺来自徐州,苏州农村的方言属实令他头疼。可偏偏农户们遇到难以解决的养殖难题时,往往急得火急火燎的,一个个问题宛若连珠炮般蹦出,“打得”陈祥顺有些招架不住。
“我们是应用型的科技项目,重点是及时发现生产中的痛点。你总不能说我连农户的话都听不懂,那就更遑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了。”陈祥顺笑着说,现在的苏州方言,已经拦不住他了。
方言关的背后,考验的是陈祥顺的融入程度。而他终究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逐渐取得了养殖户们的信任。
三年养了2400余只蟹
水下的世界成了每时每刻的牵挂
在农村,要是被称为“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后生”,那可是件不小的荣誉。
而在相城区下良村,陈祥顺私底下却有个绰号:螃蟹医生。
这螃蟹医生,是真给螃蟹看病,也是真养螃蟹。
在苏州大学的研究室里,陈祥顺养殖着一批“实验蟹”。三年时间下来,经他手的螃蟹,少说也得有个2400只。
“一方面是为了做实验,另一方面也是只有亲自养了以后,才能理解养殖户们说的痛点。”
陈祥顺说,自己养的这些宝贝螃蟹,平时死个几只都让他肉疼不已,更别说靠着养殖螃蟹养家糊口的养殖户了,“从一点点大的苗子,长到拳头那么大,真的不容易的。所以我也是希望利用自己的所学,切实干点实事。”
“在河蟹养殖领域,有个叫‘水瘪子病’的病害是最令养殖户头疼的。”
陈祥顺告诉我们,“水瘪子”病又称河蟹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是近年来制约河蟹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也常让养殖户蒙受巨额经济损失。
陈祥顺的课题,便是研究河蟹“水瘪子病”的绿色防治方法。
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远超想象,陈祥顺告诉我们,有不少养殖户以科学养殖的模式管理蟹塘,不仅会定期检测水质,还能以每日台账的形式,记录下蟹塘里的溶氧值、钠镁钙含量,以及饵料的投入情况等。
也正是在与养殖户们的沟通交流及台账翻阅过程中,科技小院的成员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变量:近来天气变热,农户投放饲料时发现有发霉的情况。
“发霉饲料中可能包含黄曲霉毒素,而其中黄曲霉毒素B1作用的靶器官主要就是肝胰腺。于是我们提醒农户及时检查饲料情况,不要使用发霉变质饲料,同时展开对黄曲霉毒素的调查。”围绕这一发现,陈祥顺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了黄曲霉毒素B1诱导河蟹肝胰腺损伤的实验诱导模型,并且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结果。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高硒光合细菌在提高河蟹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以及高硒光合细菌对黄曲霉毒素B1诱导河蟹损伤的治疗效果,寻求一个能切实有效解决‘水瘪子病’的良方。”
据了解,由陈祥顺主导撰写的论文《饲料中添加高硒光合细菌对中华绒蟹抗氧化能力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已被核心期刊《饲料研究》录用。
每亩收益涨3~5000
小院助力水产养殖不再“靠天吃饭”
科技小院是集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旨在将农业专业研究生派驻到生产一线,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自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诞生并获得认可,“小院”模式快速扩展升级。如今,近5500多个科技小院遍布乡土大地,覆盖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为各个发展阶段的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
江苏相城河蟹科技小院既为养殖户提供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也为青年人才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战阵地。
像陈祥顺这样的小院青年们,也借由小院之名,在大地上践行自己的青春誓言。
“2018年,我们主动找到宋学宏教授,希望她和她的团队用科研力量加持,帮助我们增产增收。”苏州市毛氏阳澄湖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毛觉生回忆,当时的河蟹养殖面临着产量“靠天吃饭”,品质“良萎不齐”的现状,而长期从事水产动物健康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控技术的教学与研究的宋学宏教授,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之光。
2019年,宋学宏的研究团队与苏州市毛氏阳澄湖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强强联合,进入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体系。
2021年,双方达成共识,建设江苏相城河蟹科技小院,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阵地延伸到农村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实际问题。
“依托科技小院,我们利用苏州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罗氏沼虾河蟹的生态养殖技术和公司的优质罗氏沼虾苗种,在企业320多亩的河蟹养殖基地进行了河蟹、罗氏沼虾双主养模式的探索。”宋学宏说,小院也借助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体系平台,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现水产养殖的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如今,科技小院的河蟹与罗氏沼虾双主养模式实现了平均规格190g/只的大规格河蟹产量75~ 100kg/亩、平均规格50g/尾以上的大规格罗氏沼虾产量140~150kg/亩的目标,创下养殖效益净增3000~5000元/亩的傲人成绩。
“科技小院最大的特点,我觉得是源于生产,回馈生产。”
调研的间隙,陈祥顺拉着我们在蟹塘边上看风景。微风拂过,远处的巨大风力发电机悄然转动扇叶,白云翻卷,“马上虾蟹就要上市了,希望今年是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