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新华日报》关注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全面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
基层治理显活力,百姓生活添幸福
全文如下
一早,把小孙子送进兴趣班后,68岁的董彩珠并没有着急回家,而是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玲珑湾花园二区的邻里“会客厅”,和老姐妹一起喝茶聊天。“这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有了这个‘客厅’,在家门口就能休闲玩耍,还能来反映需求和问题,实在太方便了!”
很难想象,如今百姓频频点赞的“会客厅”此前却是一个闲置的架空层。玲珑湾花园二区已经建成近20年,狭小的架空层设计老旧、功能单一,还经常出现堆积杂物、违规停放电瓶车等问题,不仅影响环境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面对这些问题,玲珑湾社区第二行动支部在社区党委指导下,走访搜集居民建议,最终居民自筹资金,将原本破败的架空层彻底升级改造。改造后的架空层被划分成邻里学院、邻里书香、邻里民生、邻里议事、邻里茶香等多个活动区域,成为居民休闲阅读、邻里交流的好去处。
像这样的幸福场景在苏州工业园区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在苏州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全面深化住宅小区(自然村)党建工作的大背景下,园区以住宅小区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工作,深化“红色管家”工作法,聚焦群众需求、整合资源力量、提升人居环境、优化服务质量,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居民幸福生活共同体和基层治理新格局。
如何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围绕苏州市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工作部署,苏州工业园区制定《园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的工作方案〉任务清单》,从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凝聚各方工作力量、构建多元共治体系等5个方面工作重点,梳理15项主要任务、51条具体举措,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按序稳步推进落实,把党建优势全面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干事活力。
用系统思维
强化组织体系建设
园区坚持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
“三网融合”
系统化推进组织设置
以“一小区一党支部”为主要形式
通过调整支部党员结构
排摸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等
全面推进小区党组织组建
园区共有住宅小区421个,截至7月底,已组建小区实体党组织266个、功能型党组织48个。与此同时,园区推动基层组织根系向楼栋、网格延伸,从居民小组长、物业人员、在职党员等群体中选聘红管先锋4260人,形成“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红管先锋—党员群众”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进楼入户、全面覆盖。
用专项攻坚
精准解决民生难题
在基层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难的问题、复杂的问题,比如物业业委会问题,小区停车难、充电难、安全管控难问题,这些都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直接影响到居住的体验感和幸福感。
从这些难题入手
园区围绕物业和业委会建设
停车难、充电难、安全管控难“社区三大难”
以及复杂区域治理开展攻坚行动
靶向发力,推动民生难题一件件解决
以集宿区为例,园区按照“一区一策”原则,科学合理推进集宿区升级改造,以党组织为桥梁纽带构建社区、企业、产权方、物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全面提升集宿区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位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附近的西洛巷社区是一个集宿区社区,来自全国各地的血液病患儿家庭常年租赁在该社区及周边,住宿难、特殊饮食制作难成为他们的痛点问题。
面对这一情况,社区党支部协调集宿区产权方和相关企业,建成园区首家为血液病患儿家庭提供系统化志愿服务的先锋阵地——雪宝关爱基地,为白血病患儿家庭提供临时住宿、自助餐饮等服务,激活了辖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社区党支部“乘势而上”,推动企业投资419万对集宿区改善提升,建成3个党群服务站、完成16个改造项目,解决职工居住用餐及停车等问题。社区还建立技能培训基地,为产线工人提供“招生、培训、实践、上岗”闭环服务;设立便民服务站、企业社会工作室,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惠及居民711人次。
用优质服务
解锁百姓幸福生活
儿童休闲娱乐场所、邻里会客厅、青年学习社、便民菜车……不久前,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的“海棠红·幸福里”建设推进会暨“书记讲给书记听”交流会上,9位社区书记的现场展示,让幸福场景有了现实模样。
园区创新为民服务举措,升级党群阵地共用功能,打造“家门口的海棠花”党群服务点,盘活利用闲置载体和低效空间,因地制宜打造邻里食堂、妇幼驿站、健康驿站等阵地空间421个,常态化推出便民服务,组建各类兴趣小组358个,打造更多让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场景。
园区还每月开展“红管公益日——百场服务进社区”活动,扩大党建联建覆盖面,持续收集居民群众“需求清单”,精准对接联盟单位“资源清单”,双向赋能落实“服务清单”,今年已开展百场服务进社区1074场次,推进实施为民服务项目606个。
·按照任务清单计划
到2024年底,园区将普遍建立隶属于社区党组织的小区党组织,打造10个标杆型小区;
到2025年底,90%的小区完成“海棠红·幸福里”建设;
到2026年底,完成全域深化“海棠红·幸福里”建设的目标,形成“处处可见、人人可感”的生动局面,探索形成小区党建“园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