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位老人在就餐时
突发心跳骤停
120急救调度员远程指导心肺复苏
苏州市立医院白塔院区
多学科医护人员
携手合作、全力抢救
上演了一场惊险的生命接力赛
生命“接力赛”
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患者
分秒必争
120远程指导成功实施心肺复苏
71岁的陆老伯在餐馆进餐时突发意识不清,倒地不起。餐馆老板紧急呼叫120,苏州市120指挥调度中心当班调度员杨宏涛接到电话后立刻派出救护车,同时通过一系列标准询问,判断患者情况,并指导餐馆老板对陆老伯进行心肺复苏。
今年7月苏州市120指挥调度中心刚刚上线视频指导功能,一旦接通视频,调度员可以突破电话指导的局限性,以视频+语音的形式和事发现场人员保持连线,提高急救质量,进一步实现“电话响起,救治开始”。当天在120指挥调度中心值班的医疗顾问席专家是苏州市立医院道前院区急诊科医师王筱,他通过视频连线协同调度员一起对现场救治进行指导。
6分钟后,120救护车到场接力抢救,并将陆老伯送至苏州市立医院白塔院区急诊抢救室。
该院护士长黄桂先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急诊值班医生邱洪无缝接力,迅速组织抢救,急诊科副主任曹一飞紧急通知急诊团队到位,约5分钟后,患者心跳恢复。
生命守护
多学科医护人员合作全力抢救
心肺复苏成功后,老伯虽然恢复自主心跳,但自主呼吸微弱,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心电图检查显示存在前间壁心肌梗死可能,必须采取介入治疗打通堵塞的血管。医院急诊、重症、心内等多学科团队第一时间共同制定抢救方案,将患者转送至介入导管室。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亚东为老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打通完全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手术仅用时15分钟。
随着医护团队的接力抢救与全力救治,9月21日,老伯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目前,陆老伯已能在床上自主活动,正常沟通交流。医务人员还将对老伯进行后续心脏评估并制定诊疗方案,以期彻底解决心脏隐藏的“炸弹”。
新闻多一点
今年1月,为推进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市卫生健康委协同腾讯公司、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联合实施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公益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急救志愿者体系+应急救援调度系统的公共应急模式,探索打造华东地区首个“黄金四分钟”医疗救援圈。
同时,进一步织牢“救治体系一张网”,以迅捷反应、精准调度、科学救治为核心,建立应急管理、统一调度、高效运转、集中专家、多科联动、协同救治的新模式,跑好“生命接力”的每一棒。
大数据赋能社会救护
压缩“空窗期”
通过实施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实现苏州轨道交通AED全覆盖。同时苏州市急救中心持续开展急救培训,目前完成志愿者培训近4万人,预计今年完成7万名志愿者培训,届时市民进行紧急呼救时,1公里内都能有志愿者响应。
将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内的AED和急救志愿者,纳入120调度中心统一指挥,上线视频呼救功能、短信双向定位功能、志愿者调度功能。如今,苏州市民能够接受120调度员的视频通话指导,该功能上线后,类似的心肺复苏患者成功救治案例已有24例。
今年7月,苏州还首创急救“医疗顾问席”,医院专家到急救中心现场办公,给予第一目击者和救护车内医务人员更专业的视频远程专业指导。
智能化提速院前急救
打造“移动ICU”
依托智慧急救平台,如今苏州形成“急救资源调度一张图”,120调度员按照 “就急、就近、就能力”的原则智能快速分配急救资源,危重症者和重点人群得到更高级别的响应。
同时,苏州智慧急救平台已接入107个急救分站,对308辆急救车进行数字化改造,并配备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使之成为“移动 ICU”。
随车医护人员可实时调阅患者健康档案、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开展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救治措施,实现“边走边看,对症救治”。
此外,苏州市急救中心还协同公安交警部门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可以发送救护车行车轨迹至交警部门,保障救护车快速通行,缩短转运时间。
一体化统筹院内救治
实现多学科联动
目前全市所有救护车实现“上车即入院”,车上医护人员可以将患者生命体征、行车轨迹及预计到达时间推送到接诊医院,医院做好救治准备,提前调度院内多学科救治力量。
院内专家可远程调阅急救车上患者视频、体征监护和病史信息,通过平台全程指导途中救治,实现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
与此同时,全市搭建了一体化联合救治平台,建立省市联动紧急救治专家库,在重特大事故或紧急救援危重伤病员时,立即抽调省市级专家成立救治小组,赴接诊医院进行联合救治。
下一步,苏州还将实施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二期,进一步健全医疗应急社会动员机制,探索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AED安装信息与苏州市120信息系统联通并对外展示,同时在配备AED设备的场所,部署呼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