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踏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江阴发布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全景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全市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奋进,埋头苦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阴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天推出第六篇 《江阴,蝶变!》
从狭窄的街巷到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从黄土小路到通江达湖的交通网络、从拓展公共绿色空间到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变化都记录着江阴这座城市发展的坚实步伐。
连日来,记者深入采访了规划从业者、交通从业者、普通市民、教育工作者,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江阴在过去是如何实现框架布局、内在功能、外在形象的“破茧蝶变”。
从“规划图”到“实景图”
他为城市勾勒框架
作为一名城乡规划师,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所副所长刘飞自工作以来,参与了江阴这座城市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项目:从区域性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到具体地块的详细设计;从片区开发的整体策划,到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性村庄规划,到自然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林林总总的项目中,给刘飞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还是滨江外滩地区与锡澄运河地区“一江一河”的改造提升项目。
“2018年,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提出,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开始腾退长江以及锡澄运河沿线的工业设施并进行生态修复,‘一江一河’地区改造提升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目的就是要把滨水岸线和空间还给市民,让大家重新拥抱江河。”刘飞告诉记者,在具体的设计中,他们通过保留部分工业厂房和码头设施并进行景观化改造,打造了一系列既有历史感又不失时尚气息的文化空间。同时建设了宽敞的步道、亲水平台和景观带,把岸线空间打造为市民休闲健身、聚会交流的好去处。
城市在更新,乡村也要振兴。为此,江阴目前正开展“规划师下乡”活动,设立规划师下乡工作站,并制定了驻镇村规划师制度,将规划服务和专业技术人才直接送到田间地头,与乡村社区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乡村规划的精准落地与有效实施。刘飞和同事们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从单纯的规划编制者转变为规划的实施者与助力者,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刘飞满怀憧憬道:“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江阴的乡村面貌必将焕然一新,产业更加兴旺、环境更加宜居、社会更加和谐,江阴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从用脚丈量到日行百里
他帮助城市拉开骨架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江阴的交通基础设施曾经相对薄弱,但如今,路网越织越密,市民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今年70岁的沈文华是市交通运输局原局长,作为一名老交通人,他见证了近年来江阴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
9月30日,市交通运输局组织30余名交通运输行业离退休干部来到滨江路快速化改造(城区段)参观,实地感受江阴交通的新变化。看着主线双向6车道的滨江路,沈文华不禁感慨道:“现在有这么一条快速通道从城市穿越而过,市民的交通出行真是太便捷了。这么多年,江阴的交通事业是旧貌换新颜。”
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2003年12月,沈文华调任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说起变化,让沈文华印象最深刻的是江阴公路的建设。在他任职期间,芙蓉大道、长山大道、徐霞客大道等重点道路相继建成通车,进一步加快了江阴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和“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的城乡全覆盖交通网建设。“当时芙蓉大道建设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重点要把东西方向的农村公路对接起来,为后期‘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打下基础,打造江阴主要城镇之间‘半小时交通圈’。”沈文华说。
如今,江阴共有普通国省干线12条共258公里,其中国道(G346)1条,省道11条;市级公路35条共391公里。放眼望去,一条条纵横交织的柏油路从主干道延伸到城镇、乡村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穿行于城市之间,或是行走在乡间小道,人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交通出行的便捷、舒适,便捷的交通已为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前我们主要靠高速公路去往其他城市,现在我们不仅有了高铁,还有S1线穿城而出,极大便利了市民的交通出行。江阴交通枢纽城市的全新面貌充分展现出来了。”沈文华说。
从垂髫到花甲
她和城市一同成长
今年65岁的萧敏云是土生土长的“老江阴人”,说起对江阴城的印象,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不断刷新的“第一高”。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最高的楼是第一副食品商店,“十几岁的时候,每周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好朋友一起去那家三层高的副食品商店购物。”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伫立在市区中心的小高楼,是萧敏云童年快乐的源泉。
“我们小时候文化活动不多,国庆节期间,学院场的小舞台上会有演出,南街上室内活动场馆也会有演出活动,我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在台下欣赏,觉得非常满足。”萧敏云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江阴城里的高楼也越来越多,“小时候我在家里能很清楚地听到海关大楼的钟声,那是我们江阴的地标建筑,再后来,拥有顶层旋转餐厅的江阴国际大酒店刷新了江阴楼高。”
“一年一个变化,速度非常快。”萧敏云的眼睛里每年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记忆随着时间不断刷新。她曾经居住的街区现在变成了老城区,随着城市高楼越来越多,刷新的不仅是城市高度,还是发展速度。萧敏云说:“我以前是在纺织厂做统计工作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江阴有很多棉纺厂。利用纺织厂所在的国乐岛区域,如今摇身变成了文化新地标。”
“我们家的老房子虽然被拆迁了,但是南街还在,红星电影院还在,学院场还在,每次路过那边,仿佛都能看到小时候在那边玩耍的身影。”萧敏云回忆说,年轻时她最喜欢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非常珍视文化娱乐生活。如今,每个社区都有文艺团队,老年人还可以报名参加老年大学。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退休在家的萧敏云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多彩。
从南菁书院到集团化办学
他见证江阴教育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费玉新躬身教育多年,见证着菁园的发展与变迁,也从中看到了江阴教育的发展脉络。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前身是南菁高中初中部,校区所在地为南菁书院旧址。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创办了南菁书院。百余年间,南菁历经沧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爱国、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菁园学子。2013年,学校独立建制,更名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在2013年我们学校独立建制之初,校园内大多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建筑。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市政府先期投入了1800万元,对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等设施进行了加固改造。”费玉新目睹了学校的变化。他告诉记者,随着学校事业发展,原有的校舍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校园改扩建工程开始推进,如今,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学校焕然一新,百年南菁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彰显,环境育人的功能落到了实处,师生身处其中,工作学习感觉到更舒心、更顺心。”
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出发点,江阴坚持以教育公平为追求,以优质均衡为目标,自2018年起创新实施“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以老带新”集团化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以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现在集团除了本部,先后有了一体型的暨阳校区,协作型和加盟型的南闸和高新区实验校区,还与长泾镇建立了‘菁泾同行’的合作关系,为长泾二中、河塘中学提供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支撑。”费玉新说。
南菁实验学校城西校区效果图
如今,南菁实验学校城西校区、南菁高级中学绮山湖校区以及一中、二中等新建、改扩建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集团化办学正向纵深推进,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相继落户投用,让市民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