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微凉,位于上海的滨发大厦内却是火热场景,一场名为“适应转变 创新生态 融合发展”的畅享会在此召开。畅享会由长三角一体化太湖融合创新联盟主办,邀请无锡、上海两地的“行业大咖”,畅谈在新形势、新使命、新格局的背景下,产业、金融与科技创新如何探索新作为、新实践、新做法。会议开在上海,目的地却指向无锡,无锡如何在优秀经验中汲取智慧,如何更好对接上海的资源?与会人士各自给出见解。
01.转变合作模式
在资源承接中共赢
今年6月,《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印发。方案提出,到2027年,上海基本形成“(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阅读材料,上海圈出的绿色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内容中,不少也是无锡在近年来持续加码的产业,契合点不断浮现。“上海是全国产业种类最丰富的城市,空天地海、生物金融等,未来长三角城市的发展中,绝不是资源的互相争夺,而是合理有效的配置。”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管维镛表示。
率先吸收上海的信息、了解科研行业前沿动态的区域,可以更快抢占先机。“比如在张江药谷研发出的创新药,刚到临床阶段,就被其他公司买走。”上海新材料协会秘书长何扣宝分享。无锡能与上海合作的方向不胜枚举,上汽集团体量巨大,无锡有很多企业与上汽配套,而汽车轻量化研究材料的科研之路还很长,比如汽车的保险杠轻量化。再比如半导体材料,细分领域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非一家企业之力可以覆盖,无锡在半导体领域有丰厚积累,亦是极佳的机遇。“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材料,都有巨大的蓝海等待探索,上海也敞开大门,等待新的企业在此大展拳脚。”何扣宝说。
举行畅享会的滨发大厦,是滨湖区在上海建设的离岸科创中心,毗邻虹桥火车站、上海虹桥机场,可遥看国家会展中心,交通便捷、配套丰富。滨湖区在此招引了一批研发在上海、应用在无锡的科研团队,助力区内产业更加集聚,链接更加丰富。未来,这里将担当无锡与上海往来的重要桥梁,将上海之“智”输送至无锡产业。
02.转变招商思路
在嫁接成果中创业
“传统零和的招商模式需要转变,要改‘摘桃子’为‘育苗子’,改做伴郎为做红娘,补短板为强链条。尤其要关注通过‘嫁接’模式将上海的前沿科技创新成果赋能于无锡的企业和行业。”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陈爱国的观点明晰。
与会人士形成观点共鸣:招商绝不是选一个园区、建几栋大楼、招几个项目、坐收租金即可,选什么赛道、选产业链的哪一环节、与周边产业是互补还是竞争,都要提前调研好。与其让资源分散到各个地区,不如集中力量办大事,让长三角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生共荣。
“比如,邀请几位上海的博士,投入一批资金,到一个地区建设一个产业园,带动的效益不好说,但前期的投资非常大,很多地区无法照抄这种模式。”何扣宝指出,一流的科研人员离不开好的科研设备,尤其是大科学装置极难复制。一个大型实验设施,动辄要百亿元的投入,每年维护费用也要几亿元,而在上海,这样的装置有50余套。事实上,昆山不少企业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他们与上海各个大学的实验室建立合作,定期与专家交流,不仅成本可控,并且收益可观。
对有能力、有财力创新,做好管理的企业,相关部门则放开手让企业去做;对不具备相应能力的中小企业,则要依托产业园区,来帮助科学院所孵化产学研成果。202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上海市新材料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解决新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的问题,提高新材料科技创新和研发产业化水平。“园区出资建设了中试平台,将使不少中小企业获益。”何扣宝表示。由无锡市、滨湖区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则依托上海交大的人才优势,建设一流的高端光子芯片中试线,不仅弥补了国内专业的光子芯片中试工艺平台的不足,更有望惠及一批中小企业,助力无锡打造光子芯片产业高地。
03.转变赋能方式
在金融助力中崛起
将一个中小企业,打造为“明日之星”,资金投入不可或缺。当日参会的大咖中,不少来自金融业。从专业人士的视角,企业通过资本助力“乘风而起”的故事比比皆是。
近来,上海有业内人士尝试将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以“保险+期货”的方式,来调节原产品上游企业的定价,来稳定产业。此外,金融机构要积极搭建自己的生态圈,与服务企业、上下游产业共生共赢,共谋更大利益。
“进入资本市场掘金,我相信是长三角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而无锡,一定有一大批企业,有能力在3—5年内上市。”香港中华工商总会行政总裁兼执行主席陈峰说。陈峰所在的公司曾服务过一个混凝土公司,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在香港实现上市,成功融到4亿元。此后,该混凝土公司30亩用地扩大为100亩,产品品质优化、客户群体提升,收益率显著提升。“我们会用好相关的专业服务优势,为无锡企业上市量身定制服务,并与无锡建立产业合作基金,帮助无锡企业实现上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陈峰表态。
“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揭榜挂帅’”“让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研究院更加注重跨地区的技术协同创新”“用好‘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新模式”……资本以外,产学研合作新方式、人才应用新模式、产业出海等,都是会上探讨的重要议题。“坚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红利,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助力长三角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长三角一体化太湖融合创新联盟咨询专家贡培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