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巷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西出临顿路,东至平江路,巷长403米,沿巷居住过“贵潘”潘世恩、清代状元吴廷琛后代、水利专家潘镒芬、民族资本家丁春之等众多名人雅士。
作为“平江九巷”之一的大儒巷,是连接观前商圈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平江历史街区为数不多承担机动车交通的街巷。如何有效兼顾步行、非机动车、机动车等交通出行,同时展现街巷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并满足居民游客日常的安全通行需求和休闲漫步需求,是平江街道街巷精细化管理的难点。
2020年,保护区、姑苏区结合古城实际,推进10类城市更新项目,大儒巷的改造作为其中独具特色的文化项目之一,以“一街一特色、一巷一品牌”为目标,打造“最江南的吴地水乡特色街巷”。2021年7月,大儒巷改造施工完成,颜值与功能同步得到了更新。
大儒巷改造按照“人本化需求”、“高品质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实施策略,以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心思想,统筹考虑了步行、慢行、车行、公共设施、公共绿化、重点空间和重点系统的布局,力求在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出对居民和游客的关怀,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融的街区。
改造后的大儒巷,通过设置人性化的座椅、遮阳伞和休闲设施,为行人提供舒适的休息空间;优化交通流线设计和停车秩序管理,确保车辆通行顺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步行环境的干扰;通过精心挑选和配置植物,打造四季常绿、色彩丰富的绿化景观,提升街区整体美感。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儒巷的主旋律,既要保留原有历史建筑风貌,又要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使新旧建筑和谐共存。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对沿街店铺的店招广告设置也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设计时尚、设置规范、突显业态特色,彰显城市活力。
街道注重商业与文化的结合,引入特色商铺和创意工作室,试点开展街巷外摆工作,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购物和体验空间。通过合理划定区域、制定经营规定、现场指导服务等措施,打造多元的消费场景,让城市更有“烟火气”。街景相融,繁荣却不缺秩序,热闹而不失洁净。
安全是街道的基本需求。大儒巷属于车流量不大的城市支路,改造时采用机非混行的形式,重新进行路权划分,充分扩大步行空间。但随着日渐增多的非机动车沿街停放,一方面破坏了街面秩序美感,另一方面也对行人通行造成了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为进一步规范大儒巷市容秩序,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街道制定了街面非机动车停放管控方案。开放姑苏区少年宫停车场作为非机动车日常停放点,同时机动车即停即走,不在街面停留,最大程度将街面还给市民与游客,享受慢行与漫行。
街道强化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商户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扮靓扮美自家门口公共区域,放置符合要求的绿植或是认领公共绿植,提升区域环境。定期组织开展自扫门前活动,引导商户和居民对门口杂物、砖缝垃圾、边角死角进行自我清理,提升环保意识。通过分色管理制度、城商协作机制、社情民意日等畅通沟通渠道,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参与不仅增强了居民对历史城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使得城市管理更加贴近居民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