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至11日,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论道2024将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北校区举办。会议邀请了来自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新职业教育全学段、多领域的16位杰出教育家齐聚一堂,聚焦“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数字素养与行为习惯”“知识学习与素养熏陶”等新时代教育的热点和挑战进行分享与研讨。
诚挚邀请高校、中小学老师及管理者,家长及学生线下参会,与教育家们面对面进行互动与交流,突破“孩子痛苦、家长焦虑、教育者无奈”的内卷困境,探寻面向未来的教育之道。
识别二维码,预约与教育家们面对面互动交流的线下参会席位!
2024年,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已举办至第三届,以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和学者间精彩的观点碰撞,在三年间共吸引近3100万人次线上线下的关注和参与。
线下参与教育盛会,面对面与教育家互动交流
参与盛会,聆听高屋建瓴的前沿教育理念,学习落地实操的教育教学和育儿实践
在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论道盛会中,五位杰出教育家围绕“教育+AI”“在地国际化”“国际化教育”“数字教育”等主题进行专题分享。16位资深教育专家和参与者一道,讨论家长、老师和学生关心的教育问题。
两天的盛会中,既有高屋建瓴的前沿教育理念,又有落地实操的教育教学实践分享,助力教师对教育教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帮助家长理清教育的本质,远离焦虑和内卷的育儿方式;为学生们指明未来教育的方向,开展面向未来的学习。
参与盛会,面对面和16位杰出教育家进行互动和交流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论道盛会邀请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全学段的16位杰出教育家汇聚一堂,跨越学段研讨教育的本质和学生培养的底层逻辑,并在会议中设置了多个互动交流环节,线下参会者可以面对面和16位杰出教育家进行互动交流。
无论您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新职业教育的老师,还是学生家长、对教育感兴趣的社会人士,您都可以在现场举手向任何一位教育家进行互动提问。
参与盛会,在与教育家、家长、学生、老师的互动和交流中,获得新启发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论道盛会也邀请了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老师代表等教育相关方,立足各自角色,深度剖析育儿、学习及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分享宝贵的实践经验。
盛会中,参会者们可以与其他参会人员的深入交流中,收获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获得实用的育儿建议与方法。盛会结束后,参会者们在之后的教学、育儿之路上依然可以携手,共同探索新时代下的教育之道。
2天3大论道主题聚焦前沿教育问题
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
选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如何兼得?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家长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是让孩子走国际路线,追求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文化体验,还是坚持国内路线,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本土教育的优势?
11月10日下午论道一版块,将通过1位家长代表分享、2位专家演讲和3位专家座谈等角度和形式,深入探讨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融合与冲突,旨在解答教育界和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
● 国际学校到底有没有未来?
● 今天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如何才能兼得?
● 逆全球化时代还需要国际视野吗?
● 这个时代的国际视野有什么新内涵?
数字素养与行为习惯
是否应该鼓励学生接触和利用手机和电脑进行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素养已成为现代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然而,在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学生也面临着诸多诱惑,如过度使用手机和电脑导致的沉迷问题,这引起了家长和学校的广泛担忧。
11月11日上午论道二版块,将通过1位学生分享、1位教师代表分享、1位专家演讲和4位专家座谈的方式,共同研讨在教育实践中,到底是否应该鼓励学生接触和利用手机和电脑进行学习?是否存在一种既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数字素养,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模式或实践?
在互动答疑环节,线下参会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可以与2024年度五位杰出教育家候选人进行互动、提问。
知识学习与素养熏陶
数智时代哪些知识学生必须学习,哪些知识可以在数字工具的辅助下进行个性化学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于教育的期待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种新兴的论调认为,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单纯的知识学习已经不再是个人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与讨论。
11月11日下午论道三版块,将结合学生们对AI时代知识学习的不同看法,邀请5位专家深入讨论:
●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到底是否还需要把知识学习作为核心?
● 每个学龄段的学生应该学习哪些知识?
● 哪些知识学生依然需要深入掌握?
● 哪些知识可以适当弱化?
嘉宾介绍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论道的分享嘉宾包含了来自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新职业教育全学段,有语文、数学、地理、德育等学科的国家带头人,有参与中考、高考政策制定者,有走遍全球两百余所高校的教育研究者,有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优异成果的教育实践者,他们将和参与者一道讨论家长、老师和学生关心的教育问题。
2024年度候选人(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首字母音序排列)
● 李建保教授,青海大学及海南大学原校长
● 宋乃庆教授,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 王俊校长,重庆科学城明远未来中学校校长
● 王崧舟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 俞仲文教授,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参会专家
● 曹勇安教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
● 储朝晖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冯恩洪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
● 华应龙教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 李志宏教授,中国职教学会质量保障与评价专家指导委员,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校长
● 牟延林教授,原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委员
● 邱学华教授,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 孙善学教授,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 邬大光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
● 席酉民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 杨德广教授,前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2024年度候选人
李建保
青海大学及海南大学原校长
1988年留学回国到清华大学工作。32岁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新型陶瓷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全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八六三计划”新材料领域的主题专家组长,在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作出重要成绩。在青海大学校长和海南大学校长的职位上工作十四年,为推动这两所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当选过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领域先进工作者、2004年全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全国先进典型、青海省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楷模等诸多荣誉称号。
宋乃庆
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当代教育名家,国家瞭望智库首批入驻专家,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原全国数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4项;主编(副主编)中小学数学教材8套(其中4套教材通过国家审定),主编学术论著、高校教材10部(其中3部为国家高校规划教材);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教育学报》《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主持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一、二、三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人文社科一等奖、三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23项。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受到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见。2011年5月曾组织并领衔主持获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俞仲文
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研究员(199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英国胡佛汉顿大学管理学名誉博士(2001年)。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第二、第三、第四届)兼民办职教分会会长、全国中华职教社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教育部专家。
俞仲文从1992年6月担任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筹备组长开始,连续奋战了十五年零五个月,将我国第一所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命名的深圳职院办成全国公认的职业教育的“小清北”。期间,在教育部吕福源副部长支持下,2001年起举办了七届四年制高职。他被公认为中国高职教育的拓荒者和启蒙者,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造了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我国另外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曾长期担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创校校长;长期担任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曾任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示范校建设协作组顾问;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副会长;广东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1986年起担任了5年多,参与了深圳大学早期的改革与创新);广东岭南教育集团总裁兼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在2002年参与创办了由上海南汇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一家上海的民营企业组成的我国最早的一所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他代表深圳职院担任首任董事长(该校是上海市的高职示范校)。
王俊
重庆科学城明远未来中学校校长
1961年生,江苏宜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983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原校长,无锡市名教师,无锡市名校长,无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无锡市劳动模范,中国长三角地区最有影响力校长,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撰写的专著《王俊与结构尝试教学法》入编《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由首都师大出版社公开发行。专著《王俊与结构教学法》入编《教育家成长丛书》,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
他创立的结构教学法,有效实现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考试考得满意”的成效,形成了`轻负高效`的教学风格。《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先生说:“他成功地将一个人的努力变成一个团队的努力,将一门学科的研究变成所有学科的研究,将一个人的成功变成一群人的成功”。课改成果被中国教师报誉为“我国城市学校原创课改的一个样本”。《人民教育》报道:“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给课堂带来巨大的变革,使课堂充满了智慧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应邀赴全国20多个省区作学校管理、课堂改革的专题报告,受到广泛好评。
王崧舟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领航工程”实践导师。浙江省教育系统十大育人先锋,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学。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现任职于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省新型重点培育智库-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
开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先后应邀赴全国29个省份开设观摩课2100多节次、讲座1300多场次。他的语文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东方名家》等栏目播出。主持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案例分析》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先后出版《崧舟细讲文本》《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爱上语文》《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诗意语文课谱》等多部教育论著,出版中国首套特级教师音像专著《语文教师的十项修炼》,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80余篇。
参会专家
曹勇安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举办者、理事长。从教51年,前20年在公办教育体系,他从一线教师做到校长,又从校长一直做到国有大型企业的教育处长。1991年,他毅然辞去公办职务,追逐他的教育理想。1993年,他所创办的民办高校兼并了公办职工大学,开创了民办高校兼并公办高校之先河。1998年2月,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委托他所创办的黑龙江东亚大学管理8所濒临倒闭的公办学校,成功的“委托管理”模式,已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42条和第67条中。为公办学校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013年托管的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成为全国首批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海南省推广其探索的“旺工淡学”办学模式;2014年2月,托管的国家级贫困县甘南县的职业教育中心,其职业农民培养教学成果荣获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委托管理”、“产权制度改革”两项改革,被收入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办教育9个典型案例之中。学院的教育改革实践也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教学案例,他自1999年受聘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任兼职教授,至今已有23年了。
先后荣获齐齐哈尔改革开放30年30位有突出贡献人物之一,齐齐哈尔市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2年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颁发的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席酉民教授现兼任陕西MBA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轮值)、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与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以及多家学术期刊编委等。曾兼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委员和常委、副校长、管理学院院长,西交大城市学院创始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兼管理学科部常务副主任,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等,曾创办《管理学家》(实践版)(学术版)杂志并兼任主编等。
席酉民教授已培养硕士、博士生近200名,研究工作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跨世纪人才重点跟踪支持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以及“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创新团队基金”等的支持,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以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个人等综合性奖励。
牟延林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委员
原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山东龙口人,博士,教授,教育部学部委员,曾任重庆市教委副主任,创建了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我国最早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之一,我国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主持建设了我国唯一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精品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2007 ),主编我国第一部面向本科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和重庆市社科奖二等奖。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教育史研究》副主编。2010年被《时代周报》组织的两岸四地媒体人评选为“2010年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中的十大教育工作者,2012被网易评选为年度教育意见领袖。2014年入选搜狐网“2014中国教育推动者”。现担任《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专家委员会委员。
华应龙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苏派名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化错教育创始人。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
从教近40年来,致力于探索“化错教育”,荣获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出版专著有《我就是数学》《我不只是数学》《华应龙和化错教学》等8本。参与辅导9位青年教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华应龙名师工作室”闻名遐迩。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20多家媒体多次报道。2022年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颁发的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
杨德广
前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当代教育名家, 第十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华东师范大学德广励志奖学金捐赠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以来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研究工作及教学工作。素以“绿化校长”、“平民校长”为沪上知名。曾获首届“上海市十大教育功臣提名奖”、“当代教育名人”、“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等称号。荣获“2010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称号,被评为“全国十大老龄新闻人物”。两次被授予“上海市慈善之星”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2018年荣获中国慈善最高奖: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2022年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颁发的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
冯恩洪
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校长
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当代好课堂教育发展中心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他提出“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教育理念;把一所农村学校办成上海高中学校的“八大金刚”之首;1996年6月创办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家集团学校“上海建平教育集团”学校。冯恩洪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探索了建平模式。2023年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颁发的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
邱学华
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江苏常州人,1935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校长,现任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名誉院长,华东师大、南京师大、鲁东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荣获特级教师、中小学荣誉教授、有突出贡献中眚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他一生从事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与推广,成果荣获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受到习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出版著作300多本,国内外发表文章800多篇。
邱学华提议并在浙江万里集团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所小学数学博物馆,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小学数学教育资料,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研究;通过40多年的思考研究和教学经验,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打开了新的大门。2023年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颁发的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
邬大光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
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质量保障联盟理事长等职。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历史与文化。
邬大光教授以中国大学百年迁徙中的“西迁精神”为出发点提出了“大学迁徙”理论。他指出,探索我国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了解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艰难与“阵痛”,有助于探讨高等教育的“基因”、精神与文化,有助于理解“弦歌不辍”。同时他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应该追求“高质量”。质量在高等教育领域既是一个体现价值判断的概念,也是一个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有相对客观标准的“技术”,追求质量保障和标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具有“生态”性质的质量文化,它是高等教育系统和机构不可或缺的独特文化。2023年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颁发的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
孙善学
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共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督导学会副会长、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学习型城市研究院院长等。
孙善学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研究”等课题10余项。著有《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理论与实践》、《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等,担任《建国六十年中国成人教育大事记》主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理论研究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孙善学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四变”,一看“功能之变”,二看“体系之变”,三看“类型之变”,四看“动力之变”。他提出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功能向全面发展的变革,以及从基础设施向人才培养的转型。他提出职业教育的四项改革,即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多元化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及从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向现代化管理体制的转型。他还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四大布局,即建设技能社会、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智慧教育以及走向国际,这表明职业教育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2023年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颁发的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提名奖。
李志宏
中国职教学会质量保障与评价专家指导委员
曾任北京交通大学教师、教务处副处长。1995年调教育部工作后,曾任高教司理工教育处处长、高职高专教育处处长、评估中心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职教学会质量保障与评价专家指导委员会执行主任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委员,首都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多所高校担任兼职教授或特聘专家,曾任北京工业大学和苏州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清华大学博士生合作导师。
李志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高等工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校教学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著有《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一书,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几十篇论文,主持过多项教育部的教育规划课题和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曾经五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他主导设计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参与了两轮“普通高等学校审核评估方案”的研制,并参加过几十所高校的评估实践。策划并组织了第一轮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创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一个专业目录,并担任2015年和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大修综合组副组长,在国家职业教育中、专、本一体化专业目录的创建中做出了贡献。2023年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颁发的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
预约线下参会席位
我们诚挚地邀请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以及所有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加入我们的讨论,一起探索教育的真谛,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的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识别二维码,预约现场参会席位。欢迎您参与问卷活动,您的回答或提问将有机会出现在活动现场。
欢迎您识别右侧二维码,参与投票“我心中的年度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