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在梁溪区的五星家园第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全市首家扶残助老餐厅正式开门迎客,周边地区居民纷纷前来品尝,每天客满,饭菜卖到光盘。一些老年人、残疾人从报纸得知消息后,甚至带着家人、朋友从很远的地方乘坐公交车前来探店。
图片资料| 开业时照片
如今,四年过去了,新型的助餐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纷纷开门迎客,这家曾经火爆的传统型小区助餐点还好吗?
今天中午11点
带着这样的疑问
小布来到清名桥街道五星家园第二社区
一探究竟
↓↓↓
刚到餐厅门口,小布看到一些拄着拐杖、推着轮椅的老人从助餐点刚刚买饭出来。40平方米的餐厅布置与开业时基本相同,餐台内摆放着百叶包、红烧肉、香酥鸭、花菜肉丝、小葱炒蛋、白菜冻豆腐、炒生菜、红烧萝卜等8个菜供大家选择。
给老年人、残疾人的优惠价格是:两素菜一饭一汤6元,一大荤一小荤两素菜一饭一汤12元,两大荤一小荤两素菜一饭一汤15元。餐台前排满了前来就餐的老年人、残疾人,3名银发志愿者边跟老人们打招呼并询问需求,边忙着给大家打菜盛饭。半小时后,饭菜已接近售罄。等待大家都买完饭菜,小布也购买了一份午饭,顺便和就餐居民们以及工作人员扯扯老空,寻找这家助餐点坚持四年的秘诀。
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提高运营能力
这种家门口的小规模助餐点,很方便、很暖心,但如何实现收支平衡时刻考验着运营机构的能力。一旦长期亏本,餐厅只能关门歇业。
餐厅负责人小杜
这些年如果不是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很难坚持下去。
为了帮助餐厅提高运营能力,街道免费提供餐厅内的所有设施、设备以及水电,同时还为隔壁“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在餐厅购买午餐服务。此外,民政部门每年根据相关规定给予餐厅一定的运营补贴。这一系列的举措,让餐厅运营能力大大提升,基本可以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目标。小杜是附近一家养老服务综合体的负责人,助餐点与养老院共享厨房、共用厨师,每天中午配送到助餐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
社会力量深度参与,降低管理成本
助餐点地方较小,每天最多也就能卖100多份饭菜,只有有效控制成本,才能确保收支平衡。餐厅虽小,但打饭、打菜、收银、洗碗都需要人,如果聘请正式员工,运营方肯定无力承担。正在餐厅负责人一筹莫展时,五星家园第二社区的党员志愿者们主动请缨,义务承担这些辅助性工作,这一干就是四年,从未间断过。这样的模式既减轻了餐厅运营负担,也提高了服务质量。
年近七旬的强金凤阿姨是一名老党员、楼道组长,更是一名资深志愿者,四年来,一直坚持在餐厅帮忙,即便是儿子生病住院时,她也坚持把家里的事提前安排好,然后赶过来帮忙。
承办机构用情服务,赢得居民信任
这里服务太贴心了,饭菜也好吃,我已经吃了四年了!
在餐厅就餐的冯大爷告诉小布,自己今年81岁,身体较差,做过大手术,肺不好,不能闻油烟,因为儿子居住的五星家园小区有这个助餐点,所以就搬过来住。最让冯大爷感动的是,今年高温天气,他宅在家里3个月,每天都是由餐厅负责人或志愿者送餐上门。
餐厅负责人小杜
夏天高温天气,我每天要给10多户高龄及生病老人送餐上门,现在天气好,送餐上门少点,老人都想出来走走。
在与老人们交流得知,在这里就餐的老人基本都是本小区的居民,经常过来,与餐厅的负责人、志愿者都已成了好朋友,大家彼此信任,有什么想法建议随时跟负责人提出来。最近,有居民想吃点新菜,昨天厨师就精心安排了猪肚鸡,很多居民闻讯赶来品尝,觉得味道好极了,今天还在回味。
四年过去了,没有了当年远道赶来尝鲜的老人,沉淀下的都是餐厅的“铁杆粉丝”,也正是大家互相信任,才让这个充满浓浓爱心的餐厅坚持下来,并将努力一直做下去。
近年来,梁溪将“锡心香伴”惠老助餐行动和老年友好城区建设有机融合,实现“国有企业+老年助餐”、“社会化餐饮企业+老年助餐”、“养老企业+老年助餐”的多元化助餐模式。五星家园第二社区的助老餐厅只是全区助餐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区已建成街道助餐中心25家(其中7家为今年新建)、社区助餐点59个(其中29家为今年新建)。下一步,梁溪将进一步加大助餐点位建设,力争达到100个,初步形成“街道区域性助餐中心+社区助餐点+送餐上门”的三级服务网络,努力实现对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社区助餐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