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屹立于苏州古城西部,绵延二十里,峰峦逶迤,青葱满目。明代尚书吴宽、诗人王稺登和藏书大家顾元庆都称阳山为“吴之镇”,意思是阳山是镇得住吴地的大山。据明代阳山草堂主人岳岱编著的《阳山志》记载:“(阳)山高八百五十丈,周围四十五里。”可见阳山高大雄伟,的确在苏州一带称得上是“镇山”。
阳山得名的原因是因为“以其背阴面阳故曰阳山。”又因为阳山山势“首尾延袤,南北东西面阳”,取“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的意思,所以取名叫“阳山”。阳山是一横断山丘,又以其势似四面飞动,所以又名“四飞山”,又因其产白墡泥好像羊脑,而附会为“羊山”。阳山南北中山峰俱高,山坞众多,因为它“诸峰内附”形如翼护,故有“万安山”之称。还有叫“秦余杭山”。清道光版《浒墅关志》载:“(阳山)东为阳、西万安;南为秦余杭、北四飞。”
阳山植被丰富,品类甚繁,《阳山志》中记述的有:毛竹、灵芝草、马蹄草、长生草、凤尾草、黄萱草、珊瑚树、金鹊花、漆树、映山红、冬青树。还有药草如:菖蒲、薯蓣、山桅、野葡、麦门冬、赤箭、金罂子、鸟不踏草、金银藤、瞿麦、山楂、牛膝、草龙、紫花地丁等。阳山中,还有各种飞鸟走禽,如野鸡、獐等。
阳山中还蕴藏着多种矿产,有铁矿、矾矿、白泥等,尤其是高岭土白泥,当时称白墡,又名叶白石脂,古时曾被充作贡品。
阳山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比如箭阙峰,传说为秦始皇站在运河岸边所射,至今运河边上还有射渎桥的古名。再如浴日亭,史书记载每逢农历九月三十日凌晨在此可观看日月同升的天象奇观。又如半山亭,这里留下了吴越春秋时吴王夫差冤杀直臣公孙圣的故事。再比如大石山,是明清两代文人最喜欢赏玩的地方。曾经有过大石联诗的文坛佳话,被称为明代的兰亭雅集。
阳山旧时为佛门圣地,阳山岩壑山坳间,寺庙林立,梵呗声传,一片清修世界,是理想的修禅之地。最多时寺庙有二十多处,较有名的有文殊寺、凤凰寺、东白龙寺、西白龙寺、澄照寺、云泉庵、东岳庙、景福庵、净明寺、尊相寺等等。历史上素有吴中普陀之誉。
岁月悠悠,阳山留下了至今还为人们念念不忘的名人遗踪。吴王夫差在此兵败自刎,被勾践葬于阳山西侧,吴越相争的帷幕在此徐徐落下。东汉末年郁林太守陆绩任满回苏,因为官清廉,无财物带回,故用一大块郁林石压舱以备渡江时船不被风浪掀翻之需。回苏一年因病去世,归葬于阳山西侧阳抱山。无独有偶,昆山朱氏家族自元至清有十一代名人也追随陆绩归葬于阳山,其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画家朱德润,清代理学家朱柏庐,还有北宋名臣滕元发,南宋节臣王伦,也都相继魂归阳山北麓,给阳山留下了忠肝义胆的千古佳话。
阳山峰峦叠翠,林泉丰盈,朝烟暮霭,气象万千,自古就成为隐逸之士的向往之地。秦代高士管霄霞在阳山东北麓巏峰隐居修道,以致后来巏峰的名称变成了管山。来鹤峰、仙人洞、积翠峰等遗韵至今让人心向神往。西汉方士丁令威在阳山东白鹤峰下炼丹修道,有住宅丹井等遗迹,这个史实后来演变成了文学作品中“辽东鹤”的典故。宋代谢涛隐居在丁令威丹井旁的澄照寺内读书讲学,后高中科举。明代嘉靖间,诗人岳岱筑室西白龙坞,写出了阳山志;藏书家顾元庆隐居大石坞,建大石山房,成了藏书大家。而他俩作为好友,最有趣的是都把自己的住处叫做阳山草堂。明末移民徐枋遵父亲徐汧之命,终生不入苏州城,拒绝清廷召见,隐迹于阳山苍崖碧巘间,守节尽孝于阳山东麓父亲墓旁长达数年。
阳山钟灵毓秀,风光旖旎,名人题咏,代有佳作。唐代的李频、许浑,宋代的范成大、王禹偁、杨万里,元代的顾阿瑛,明代的高启、王鏊、吴宽、沈周、申时行,清代的沈德潜、汪琬,他们吟诵阳山的诗篇将永远辉映在历史的典籍篇章中,并为后人仰慕不已。
阳山的摩崖石刻也是阳山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共有三个板块。一在阳山文殊岩,崖壁上有明代石刻四处,清代石刻一处,民国石刻两处。最有名的有顾元庆的常云峰题刻和王鏊兄弟三个游览的记述。还有民国元老李根源的两处景观题名,分别是“箭阙”和“文殊泉”。二在阳山北麓大石山,共有七处,均为明清时期所题刻。最有书法欣赏意义的是明代崇祯年间河南孟津的王铎所题的“仙坪”二字,为江南地区王铎的唯一石刻题词,极为珍贵。三在阳山东北麓观山,共有五处,也为明清时期所刻。题写者中有时任浒墅关钞关主事的沈弘彝。观山摩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
顾元庆题刻
王鏊题刻
阳山,这道镶嵌于苏州古城与烟波太湖之间的绿色屏嶂在今天又焕发出了迷人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