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苏州非遗院线电影《琴弓师》在相城正式开机,通过讲述主人公朱渭华被琴弓的精致做工吸引,进而跨越认知壁垒、填补技术空白,终成一代琴弓制作大师的故事,展示“琴弓制作技艺”这一相城特色非遗背后的坚守、传承与创新。
影片由苏州市相城生态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品,苏映影业(苏州)有限公司和中视数字(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预计2026年10月在全国院线上映。
在相城渭塘,一代又一代的“朱渭华”静下心、沉住气,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更广阔的存在,坚毅而又自信地向世界展示着匠人的专注与坚守。从一根琴弓出发,如今,渭塘镇成为全球小提琴琴弓的主要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由家庭作坊向文化特色产业转型的发展之路。
缘起
一眼万年 精雕细琢在方寸之间
说起渭塘琴弓,张金海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上世纪70年代初,渭塘镇农具厂厂长张金海听闻城里乐器厂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琴弓而发愁时,领着一帮技术骨干刻苦攻关,制作出了第一根“渭塘制造”的琴弓。从那时起,渭塘的琴弓制作便开启了一段传奇之旅。
琴弓的制作十分复杂且费时费力。从开料、修头,到打磨、上漆、调音等,一根成品琴弓,要经历100多道工序,耗费至少一周的时间,对手艺人有着极高的要求。而这根不足80厘米的琴弓,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手艺人为之痴迷。
徐忠华高中毕业后便接过父亲的“衣钵”,耐心钻研,向世界传播渭塘音符。在很多年轻人眼里,琴弓制作辛苦而枯燥,但徐忠华却将之视为一种享受,不断打磨琴弓成为他日常里最幸福的事。他说,自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凭借着满腔热爱,匠人们在一方小小的制弓工作台前日复一日,精雕细琢。渭塘琴弓也因弹性好、使用灵活、抓弦、发音优美、具有艺术感染力,成为了琴弓中的上品,为许多音乐家所使用。
坚守
一生一事 以匠心筑梦未来
在《琴弓师》的剧本中,朱渭华虽然遇到失去经济来源、理念分歧等种种困难,但始终坚定着自己的梦想,跋山涉水终于做出了世界顶级琴弓。
一根琴弓,一纹一路都写满了匠人“一生一事”的坚守。在小提琴制作工艺中,“油漆”是非常重要的工序。渭塘琴弓制作的代表人物陈龙根在“较劲儿”了13年后,油漆“独家配方”成功面世,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从17岁时开始拜师学艺,到30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琴弓已成为郑丰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制作出一根好的琴弓,郑丰常常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完成一道工序,他在工作室一呆就是一整天。他说,自己只想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道工序,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相城琴弓走得更远。
每一根琴弓都承载着匠人的情感与梦想,它们不仅仅是演奏工具,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2023年12月,渭塘琴弓正式进入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琴弓制作技艺”入选相城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突破
守正创新 答好“时代之问”
在渭塘,不少手艺人都是“琴弓二代”。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一份传承,更是责任和担当。如今,如何突破价格的恶性竞争、材料的稀缺性等发展瓶颈,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时代之问”。
陈龙根和儿子陈梦清配合默契,一个负责琴弓厂,一个专攻提琴制作;徐忠华频繁前往小提琴制造之乡意大利克莱蒙纳,开拓眼界的同时,也把苏州制造带到全球各地……在传承中突破,在突破中前行,在这张“时代考卷”上,大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们或是选择高端制作定位,打造顶级琴弓;或是拓展提琴制作业务,丰富产品线;又或是融入雕花等中式传统元素,让琴弓更加具有艺术感和文化内涵。此外,相城区也探索与高校、社会乐团、才艺培训中心和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不断提升渭塘小提琴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历经多年发展,相城琴弓业已成长为一个前景广阔、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的新兴特色行业群。2023年,渭塘镇琴弓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000名,生产各类琴弓近100万只,占据着全球超一半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