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新华财经》聚焦园区
数字浪潮涌动 产业加速变革
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千亿产业强链观察
全文如下
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800家,汇聚人工智能领军人才超1000位、获备案大模型4个,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1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45件……
十余年时间
苏州工业园区从无到有打造出一片
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应用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
人工智能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加速涌现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
正成为园区驱动产业变革
赋能治理创新、激发增长动能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率先布局、持之以恒
培育转型发展“AI新动力”
在金鸡湖南岸高楼林立的SISPARK(苏州国际科技园)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彰显着创新创业热情,这里没有围墙的隔阂,园区内科研机构、各类企业跨界联合、共谋创新,源源不断输出最新成果。
截至目前,这个聚焦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硬科技”的创新研发社区,已建成载体面积123.7万平方米,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5000家,集聚各级领军人才近800位,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载体。
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茭白地,彼时园区通过引进国际制造巨头走上发展快车道,但不甘只做制造基地的园区谋划发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量转质”。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性最广泛的关键共性技术,不仅能够重塑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还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对经济发展具有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深刻影响。
► 2000年,SISPARK开工建设,拉开了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序幕。
► 2017年,国家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园区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同年印发《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和《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国内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并制定系统产业规划的国家级高新区。
► 为推动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其后园区又陆续出台或修订相关配套扶持政策,覆盖高端人才、知识产权、保障资金、研发创新等多个方面,通过连续性政策支持产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前瞻的产业布局、专注创新的目标定位
以及持续政策发力
为园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培育壮大抢得先机
不到一年就吸引了十多家企业落户
这些非传统制造领域的人工智能创新企业不仅给园区带来了最前沿的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新要素,也对政府明晰产业发展方向、招引项目延链补链、优化产业生态提出新要求,进而推动园区跳出传统增长模式,走上依托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
园区产业发展的鲜明特色标识
实现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链条
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
成功创建
江苏省信创先导区、江苏省软件名园
获批建设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
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从技术驱动到生态营造
迈向“千亿级”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庞大冗长的产业链群,并且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相互加持,能够通过“迂回生产方式”产生叠加、倍增等“乘数效应”。锚定“自主创新”,园区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过程中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持续推动技术攻坚和成果转化,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多年来,园区相继培育思必驰、清睿教育、天聚地合、同程旅游等人工智能产业细分领域的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微软、西门子、博世、华为、科大讯飞等国内外龙头企业也陆续在园区设立研发或创新中心,中科院电子所、计算所等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先后落户,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十多家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或实验室。
在园区
这些创新主体共同构建起
技术密集型的“头雁”产业群链
通过技术扩散、产业关联效应
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
从创新全链条来看,创业、创新和产业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试错,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优劣决定着试错成功率的高低。
围绕企业创新需求,园区着力强化相关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建设,搭建信创适配认证平台、工业软件集成验证和攻关平台、中科集成电路设计赋能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EDA—IP—物理设计—流片代理—测试—人才培养—合作交流”集成电路设计平台体系等,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建强各类孵化载体
聚焦进一步优化园区双创环境和产业生态,引进和培育更多创新“金种子”,园区建强各类孵化载体,一批特色鲜明、运行管理水平高、孵化绩效突出的标杆型科创载体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打造产业交流和展示平台
积极打造产业交流和展示平台,如作为园区重点打造的产业盛会之一,“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简称“全球智博会”)成为园区链动全球科创资源、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的重要平台,自2018年以来迄今五届共汇聚1200余家参展企业和团队,累计邀请专家学者1000余位,组织行业龙头、“国家队”与近100家本地企业对接交流。2024全球智博会将于12月10日开幕,通过产业竞赛、供需对接、新品发布等系列活动,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更多可能性。
截至目前,园区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800家,在工业软件、机器视觉、ITBT(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等细分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如浩辰软件、同元软控、千机智能分别在工业软件CAD、CAE、CAM研发国内领先,华兴源创机器视觉细分检测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微清医疗实现国内眼科影像系统领域技术突围。
园区人工智能产业产值
跨越千亿元门槛
创新突破成就能级之变
深挖创新场景
AI破圈赋能千行百业
材料化学大模型ChemDFM基于1亿条分子式、1000万篇论文、1000多篇材料化学领域文献电子书等数据进行训练,能够自主完成多数新材料研发工作;专利大模型帮助“出海”企业提升文献检索精准度、加速创新流程,高效开展全球专利布局和竞争对手分析;日化美妆大模型“妆舟”赋能研发和营销,将产品提案时间从7~15天缩短至1天,产品开发周期从6~12个月缩减至1个月……
>>左右滑动查看多图
以人工智能驱动基础科研范式变革
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优化升级智能终端产品的
创新应用和实际效用正在园区加速显现
应用场景创新是人工智能发挥乘数效应、赋能千行百业的关键。通过落地应用和跨圈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收益,激励市场主体持续研发投入,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不断迭代,形成创新闭环。
回顾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历程,从最早聚焦软件研发和集成电路设计,到深耕ITO、BPO、KPO服务外包,到发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再到近年来积极布局AI大模型、信创等新赛道,园区始终面向科技前沿和实际应用需求踩准发展节拍,助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今年
“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园区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为引领
加强重点场景应用突破、牵引行业生态集聚
依托大模型加速千行百业
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依托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及企业集聚等优势,园区持续推动大模型创新发展,发布专项发展政策,并将大模型和算力产业纳入“623”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已有18个算法成功通过备案,占苏州市54%、江苏省17%,位列省市第一。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正迎来创新成果群体突破、集中爆发时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有“高原”而缺“高峰”现象依然存在,“从0到1”原始创新、拥有独创技术的领军企业仍有不足。
面向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无人区”
园区如何继续发挥优势、保持领先?
立足开发建设30周年关键节点,回应“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新要求,园区将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场景资源、企业集聚等先发优势,从算力支撑、数据供给、技术攻关、场景落地、生态构建等方面进行全链条布局,激发人工智能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