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
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许光旭
来到苏州工作
积极落地康复新理念——
打造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不少人初闻脑机接口(BCI),是来自埃隆·马斯克科研团队的前沿研究。其实早在多年前,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许光旭教授已经带领团队,关注脑机接口在临床康复上的训练与应用研究,希望通过以该技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突破传统康复治疗手段,拓展康复应用领域。
今年9月,许光旭来到苏州,受聘担任苏州市康复医院院长。他认为,苏州连续多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最近又顺利获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正积极践行“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苏州,堪称“康复人”耕耘事业、落地先进康复技术和理念的一片沃土。他计划,以市康复医院为“根据地”,既带领团队搞研究、谋创新,又落地康复新理念、做实基层服务。
推动创新
应对医学难题
“真是太神奇了!”感觉到自己在脑机接口康复训练帮助下,右手逐渐恢复抓握能力,市民张先生激动不已。今年7月,他突发脑卒中,虽经及时抢救并接受了早期康复,但他右手及上肢的功能仍受到严重影响。
许光旭团队接诊后,为他尝试进行脑机接口康复训练。治疗中,患者戴上满是电子元件的“帽子”,采集脑电信号。随后,专业康复师指导他,集中注意力“想象”手指的抓握动作。根据采集到的脑电信号,设备驱动一只气泵手,顺利模拟这一动作。看到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张先生无比振奋,也激发了他坚持康复的信心。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训练,他运用大脑驱动外部设备的能力越来越强,甚至逐渐能够重新激活部分瘫痪的肌肉,明显提高自己右手抓握的力量和灵活性。现在,他已经能够完成持杯喝水、翻书、穿衣等日常简单动作了。
“放大脑电‘指挥棒’功能,驱动外部设备乃至自己的肢体,恢复运动功能。”从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许光旭进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现康复医学中心)工作。30余年的一线诊疗工作,让他清晰地认识到,康复医学必须推动原始创新。要借助高精尖技术,研究解决医学难题。
由于会引起大脑功能损伤和肢体活动障碍,脊髓损伤、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问题,一直是康复医学领域的痛点、难点。许光旭团队在国内最早关注、从事脑机接口用于神经功能康复。他们研究认为,可以利用脑部信号,借助脑机接口控制外部设备如计算机、机械臂、假肢等,并通过电刺激、触觉反馈或虚拟现实等方式,给予大脑相应的感觉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双向的、闭环式信息交流通道,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
扎根基层
做实做细服务
许多人把出院当成治疗的句号,认命般接纳疾病后遗症:失语、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不少患者家庭的真实写照。
“康复,将生存质量放在首位,以解决各种疾病带来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为失能患者提供持续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逐步改善其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证个体的体面和尊严,延伸生命的长度和广度。”许光旭认为,康复理念应贯穿全人群、生命全周期和健康服务全过程。为此,他四处奔走,致力于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质量控制、基层孵化、学科建设、标准规范制定等工作,积极推动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康复医疗服务。
2014年,南京市栖霞区政府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签署《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协议》,随后,许光旭率领7名康复专家组建省人民医院栖霞康复院区,开设康复门诊和康复病房,开始建设区域“三级综合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四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服务众多患者及家庭。不久后,这项服务经验被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全省推广应用,成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示范标杆。
推广经验
落地先进理念
今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围绕“引得进、留得住、育得成”,设置卫生引才专项资金,着力加强卫生顶尖人才(团队)引进,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卫生引才聚才品牌效应。因此,苏州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入选“姑苏卫生人才计划”的专家已达1000余人,多个卫生顶尖人才落户苏州。今年9月,许光旭被引进苏州。
基于省人民医院在南京栖霞区服务工作的丰硕成果与经验,许光旭认为,苏州康复医疗事业基础扎实、医疗团队实力不俗,有底气建立、发展更便捷的区域康复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基层不断裂变,帮助苏州建设成为康复医学、医工结合新技术的创研高地。
上任不久,许光旭便组织了苏州市康复医院成立以来第一轮全院大学习。此后,固定每周一次的学术活动由读书报告、典型病例讨论、专家讲座三部分组成。11月22日,在许光旭等省康复医学会专家支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敏教授牵头组建的“江苏省康复医学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在苏州成立。专委会的成立,将有力地推动神经调控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持续推进康复与临床多学科合作,力促康复贯穿于诊疗全过程,强化临床康复一体化模式,加大康复医疗科学研究与突破创新。”许光旭认为,这有利于探索服务模式的最佳赛道,挖掘康复新质生产力。为此他计划,首先在苏州市康复医院内部建起康复诊疗平台。以此为依托,随后在全市积极构建覆盖二级医院和基层卫生的康复三级服务体系。此后,借助信息化智慧康复网络建设,提升全市尤其是基层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目标实现,为健康苏州建设添加“康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