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
健康中国建设揭榜攻关任务
验收通过名单
经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
由苏州市卫生健康委牵头的
“健康城市建设与发展的
苏州经验”攻关任务
入选其中
完整名单如下
新闻多一点
苏州市自1999年起探索健康城市建设,持续不断开展近25年时间,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健康城市联盟授予“杰出健康城市奖”和“健康城市建设先驱奖”、被全国爱卫办确认为国家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和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今年,苏州再度斩获由健康城市联盟(AFHC)颁发的3项健康城市奖项。截止目前,苏州已累计获得38项国际健康城市奖项,其中世界卫生组织奖项18项,健康城市联盟奖项20项,在全国地级市中总量最多。目前,苏州人均期望寿命从1999年的77.32岁,增长到83.06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9年的15.3%提至41.31%,四类慢性病早死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20多年来,苏州市就健康城市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苏州的健康城市建设模式。在理念上,把国际健康城市理念与国内具体情况相结合;在组织上,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志愿者等社会组织相结合;在运行上,把卫生健康部门牵头与其他部门协作相结合;在方法上,把全面推进与具体特色项目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科学指导、项目落地;以人为本、健康公平;基层先行、全面拓展”的发展模式。
全方位体现“健康优先”
构建卫生健康服务新格局
早在2001年,苏州就将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确定为城市发展战略,2021年,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打造健康中国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以来,苏州先后出台了《“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建设健康中国典范城市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健康优先”顶层设计。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国内率先成立健康城市研究院、苏州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探索实施城市健康诊断,用科学理论指导健康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苏州着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新格局,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体系建设,建设重大医疗卫生项目49个。今年,苏州市妇幼保健院、苏州市立医院太湖总院、苏大附一院总院二期等8个重点医疗卫生项目相继建成投用。目前,全市三级医院总数达到33家,三甲医院16家,拥有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获批苏州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深度聚焦医改重点领域,顺利通过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竞争性评审,成为全国20个入选城市之一。
为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苏州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做优人才生态,做实全链条健康服务保障。不断推进卫生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育得成”。进一步筑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持续增进“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全市老年(病)医院实现区县全覆盖,建成首批“苏心托”社区普惠托育点,2024年全市新增托位14292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4个,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入选首批全国医疗应急重点城市,成功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全方位实现“共建共享”
大力推进市民“主动健康”
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全社会合力。苏州围绕普及健康生活、打造健康环境、完善健康服务、加强健康保障、推进健康产业5大方面,凝聚起最广泛的“大健康”理念共识,全面拓展健康苏州建设广度、深度。
全市近20个部门协同联动,主动履行健康促进职责。例如,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健康学校建设,体育部门主动打造“10分钟体育休闲生活圈”,城管部门运用智慧化手段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分级分类管理,水务部门主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计划,残联、住建等部门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妇联开展公共场所母乳哺育室建设,公安和卫生联合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项目,医保部门推进“先诊疗后付费”,市场监管部门着力打好全市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组合拳”等等。目前,苏州95%以上的社区(村)建有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社会组织、志愿者、单位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健康城市的建设中。在健康中国行动15项行动的基础上,苏州还增加了体医融合、体教融合、残疾人健康促进、食品安全保障、社会安全保障等方面。
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这个“1号产业”,苏州着力推进医教研产融合发展,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国家医学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苏州医工所、系统医学研究所、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一批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校,赋能苏州卫生健康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市医教研产创新中心,加强科研机构、高校、医院、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努力打通临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苏州将聚焦攀高峰、强基层、优服务、聚人才、促融合,全力建设富有韧性、公平可及、连续协同、可负担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打造“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健康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