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农民日报刊发文章
《江苏宜兴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业综合效益提升——“订单”种粮 农企双赢》
聚焦我市现代农业的生动实践
具体报道如下
▼▼▼
水稻收获后播种的小麦
给一块块农田披上绿装
高标准养殖塘里鱼肥蟹美
智能化大米加工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
……
一个个场景为江苏省宜兴市
绘出现代农业的生动图景
宜兴市地处太湖西岸,属典型江南水乡,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稻蟹种养历史悠久,是苏南地区的“米袋子”,也是环太湖地区渔业生产大市。目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8万余亩,粮食总产占到无锡市的近64%,渔业养殖面积近14万亩,其中大闸蟹养殖面积近8万亩。
近年来,宜兴市借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提升供给保障能力为核心,着力提升优质稻米、大闸蟹等产业综合效益。其中,稻米产业以集聚和培育加工企业为重要着力点,大力推广“订单”种植,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创新链、完善利益链,形成“二产带一产延三产”发展格局,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加工企业成为“引领”主体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食物消费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加快转变。应市场需求,宜兴市近年来推动稻米产业主动求新、求变、求突破,并将精深加工作为引领突破发展的抓手。
在产业园建设中,宜兴市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支持、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推动大米加工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稻米加工企业70家,其中产业园杨巷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挥稻米加工产业集聚优势,以16家稻米加工类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农产品加工,同时引导企业前延基地建设,后延网络营销,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杨巷镇农村工作和社会事业办公室主任史俊伟介绍,这几年加工集中区稻米加工企业一方面大力发展自有种植基地,与科研院所合作,委托农户在新品种、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施肥用量组合等方面开展试验,通过不断测试改进栽培模式。另一方面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种植户广泛建立订单合作关系,对签约农田所产稻谷全量收购。
产业园内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百粮农业公司,年加工稻谷7万吨,除自有3000亩基地种植,每年还在市内签订9000多亩水稻收购协议。公司负责人路芳芳说,目前企业自有基地种植和订单稻谷尚不能满足加工需求,缺口需不定期外采补充。
为担当引领产业发展重任,公司主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技术,采购先进设备,建起了总库容1万吨的低温保鲜粮库,并配置包装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等智能化加工设备,不断提升稻米生产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位于杨巷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江南米道公司瞄准功能性稻米市场,通过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持续探索功能性大米育种、种植、加工、健康饮食文化推广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公司市内稻谷订单种植涉及2万多亩稻田。
据介绍,经过几年发展,稻米加工企业“订单”已经覆盖园区内稻田,加工企业成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收购价上浮让种田更心安
杨巷镇国群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有1600亩水稻。合作社负责人曹国群说,在去年开春播种前,他们就和两家大米加工企业签订稻谷购销协议,“秧苗是企业提供的,协议约定秋后收购价格在市场价的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所以我们种粮只要有产量,收入就是有保障的。”
秋天水稻收割后,国群合作社的稻谷按“订单”全部销售给了两家大米加工企业。谈到销售价格,曹国群高兴地说,“因为不同的地块水土条件不一样,所以稻谷品质也有高有低,去年我们的稻谷价格低的一斤卖了1.65元,高的一斤卖到1.8元。”
徐舍镇种粮大户蒋庆荣去年夏种稻谷950亩,和附近三家粮食加工企业签有稻谷订单。“去年我们稻谷总产量有100万斤,平均一斤卖了1.75元,比市场价高出0.15元。”蒋庆荣说,“与企业合作不仅让我们粮食不愁卖,还能有更多收益,真正让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有保障。”
种植主体以上浮价格卖粮,产业园大米加工企业则“照单全收”。2024年,百粮农业公司按照年初和种植户签订的购销协议,在秋后两个月内完成1万吨原粮收购。路芳芳说,企业稻谷收购按照订单体现优质优价,参照市场价格不同程度上浮。
江南米道公司在推广订单种植功能性水稻中,采取“先付定金”的方式让农户逐步接受,去年签约稻谷收购价格在市场价格基础上更大幅度上浮。
在农民种粮收入更有保障的背后,是宜兴市产业园大力推行的新型订单模式。针对过去订单农业约定一个固定价格,遇到市场价格低时,企业可能面临亏损,而如果市场价格高了,可能农民会将粮食卖向其他渠道,企业订单收购率很难保证,产业园推行了稻谷随行就市,收购价格以市场价为基础上浮的订单农业模式。这样,农民卖粮的价格始终是高过于市场价,种粮会获得一个更高的溢价,加工企业也相应地有了原粮供应的保障。
“以销定产”倒逼标准化种植
在加工企业与种植主体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后,产业园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输出产品、标准、品牌,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在加工企业与种植主体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后,产业园推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输出产品、标准、品牌,并由企业及时将品质要求传导到种植环节,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产业园中川米业、安乐米业等大米加工企业根据市场接受程度,均选用了“南粳46”优质水稻品种。在种植环节,多家稻米生产企业均通过自有基地试验,向种植户推广了秸秆制肥还田、水稻机械化栽插“零天施药”、侧深施肥和大田智能化机耕等新技术,引领带动全市稻田普遍采用了以太阳能杀虫灯、性引诱器和香根草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在“以销定产”倒逼推动下,全市筛选出一大批先进的高效环境友好型药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在粮食作物上应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稻种植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同时,产业园遵循“草—基质—农田”秸秆循环利用思路,将农作物秸秆与太湖蓝藻处置结合,形成一批可持续运行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范。
对种植户来说,有了加工企业的订单和“上浮”价格,种出优质稻谷就能卖出更高价格,所以在种植过程中也会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落实好日常管理。“签订稻谷购销协议后,大米加工企业会委托第三方随机选择地块,每年对我们田间的土壤和水质进行两次抽检。”曹国群说,“这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按标准施肥用药,虽然亩均投入会有所增加,但算总账亩均增收能达到150元。”
据介绍,为推动标准化种植,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种植效益,产业园正在建设近4000平方米的宜兴杨巷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水稻种植在向绿色化标准化迈进的同时,产业园也在水产养殖中采取项目驱动、部门联动、基层主动、区域推动的方法开展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推行“三池两坝”净化工艺,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提高渔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