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之以恒地答好“垃圾分类”这一城市治理“必答题”,考验着基层的智慧和能力,姑苏区平江街道官渎社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
发挥“党建力”,促进“协同性”。垃圾分类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多环节、多主体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主体协调推进,一致形成合力。基层党组织积极整合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打造基层党建共同体,引领多元主体为做好垃圾分类贡献力量;着力发动基层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担任“宣传员”、“示范员”、“督导员”;持续强化志愿者的作用和力量,加强各类培训,不断推进志愿服务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通过党员干部、居民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带动更多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夯实基层治理基础,让垃圾分类实事工程更好地走深走实。
多动“婆婆嘴”,常念“分类经”。垃圾分类,难在长期坚持,贵在习惯养成。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相对简单,但要改变一群人的习惯,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工程。要改变居民长期以来垃圾“一袋扔”旧习,绝非易事,必须久久为功。当前,仍要继续坚持把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贯穿垃圾分类的全过程、各环节,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物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多动“婆婆嘴”,常念“分类经”,引导居民进一步认清垃圾分类意义、掌握垃圾分类方法,使意义、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分类投放好习惯。
下足“绣花功”,务求“精细化”。垃圾分类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程,也是对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的一场大考。从分类上看,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从处置流程上看,分为前端分类回收、中端分类收运、后端分类处理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都会影响垃圾分类的整体效果。前端分类回收尤为关键,分类精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图省事、怕麻烦,随性而为,就会给后续处置加大难度。垃圾分类,唯有下足“绣花”功夫,在细节追求极致,才能实现从粗放到精细。
密织“监督网”,用好“指挥棒”。推动垃圾分类,除了引导自觉外,建立“监督+考核+激励”机制不可或缺。要在继续落实好“桶边督导”、“敲门行动”、“积分激励”等行之有效的监督激励措施外,采取“人防+技防”的方式,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共同织就垃圾分类监督网。对不按要求分类、随意倾倒、堆放垃圾等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到位,加强查处,坚决遏制不文明行为。同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垃圾分类纳入单位部门年度考核,层层级级压实责任,推动主动担当,比学赶进;努力出成效,管理有创新,从根本上引导广大居民实现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积极转变,让垃圾分类始发于心、践于行动,成为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