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怎么办?
孩子显露“社恐”苗头后怎么办?
中小学生遭遇霸凌、家暴、猥亵和性侵后,如何及时获悉并介入?
如何帮助大学生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防范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
继2022年提交《关于加快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建议》、2023年提交《关于推进学校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建议》之后,江苏省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委会社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姚兆余,今年以名为《关于推进我省学校社工站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再度将“校园社工”话题带进江苏省的“两会”。
只不过,以往两次属于“委员提案”,是省政协委员的个人建言;今年则从个人建言转为党派献策,成为民进江苏省委会提交至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集体提案之一。
作为从事社会治理和社会工作研究的学者,姚兆余教授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学校社会工作。
在他看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加快、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校在教育职能上的“一元化”体系,不免捉襟禁肘;“教师、心理师和社工师”分工协作的必要性,越发凸显。
换句话说,以往“教书育人”是教师一肩挑,未来则多了社工师心理师两个帮手。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上,教师依然是主攻手,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适应、人际关系处理和社会融入能力,则由校园心理师和社工师提供专业性赋能。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明确的社会,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正如生产方式已进化到流水线生产阶段时,就不该奢望一个工人应精通所有岗位的专业技能,还要高效率的把所有工作都干完。
姚兆余认为,学校社工师和心理师的出现,是教育适应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社工师和心理师都有高度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因为不需要担任学科知识传授之责,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人”本身的自我完善。
在赋能“育人”的功能上,学校心理师和社工师存在很大差异。姚兆余解释,心理辅导注重解决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的关注点从单一的心理维度转向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社会维度,从家庭、学校、社区等系统中思考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一个孩子突然厌学,原因有多种可能,或许牵涉老师的教学方式,或许因为家庭暴力,也有可能是校园霸凌。校园社工要做的,不仅通过与孩子交流找到病根所在,还要围绕根源问题,与关联各方磋商协调,最终从根源上帮助孩子消除厌学的隐患。”
“又比如当下社交恐惧越来越低龄化,这种情况即便是班主任也难及时发现,这就需要校园社工通过定期测评与日常行为观测,早发现早干预。”
姚兆余教授解释,学校社工的职业敏感性,使其更容易察觉学生的变化,能够在学生问题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就采取合理措施,避免问题恶化,达至预防效果。此外,学校社工通过开展多种预防性活动,如自信心提升小组、人际关系小组、学业跟进小组、科学探索小组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学生学习和模仿提供良好的环境。
江苏省是国内较早尝试把社会工作服务引入校园的省份。2017年时,江苏省民政厅、教育厅等11个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即已提出学校是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及至2021年12月,在省内18个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的建立健全列入“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25年,江苏省内公办中小学要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或面向社会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然而,具体落实执行,省内13个地市进度不一。其中,苏州和南京相对步伐较快。
在苏州,太仓是江苏省内首个实现初高中“一校一社工”全覆盖的典范城市;今年苏州市“两会”期间公布的苏州市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在全市80所初中学校新增“一校一社工”,名列其中。
在南京,早在10多年前,江宁区麒麟街道就开始社会工作服务进校园的尝试,一直持续至今;到了2023年,南京财经大学率先建立江苏首个高校社会工作站,与学工队伍、学校心理教师组成合作服务团队,为全校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我们希望以学校社工站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全省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度。”姚兆余教授说,因为关系下一代的人格健康发展,“慢不得”。(文/高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