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样车在北京发布。苏州高新区企业——苏州华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其量身打造了旅客服务系统以及智能分析系统。“我们的系统能够被全球最快的高铁列车采用,得益于公司实力雄厚的研发机构开发出了最先进的技术!”华启智能董事、总经理钟华说。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能有效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创新活力。
不只是华启智能,近年来,高新区全力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作。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际建有率达92.96%,其中,外资研发机构实际建有率86.65%,2项数据均居全市前列。
生产服务型企业赋能企业研发创新
苏州华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成为服务智能制造的技术服务商,为自动化、信息化提供解决方案,公司建有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软件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占比超10%,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供应链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钟华介绍,本次为CR450动车组样车提供的系统,就是公司依托江苏省智能轨交乘客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的最新技术成果,凭借融合边缘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实现了与高铁旅客服务业务的深度融合。
华启智能是高新区推进生产服务型企业赋能企业研发创新的典型例证。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生产性服务业正在逐渐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多年来,高新区围绕本地产业需求,积极引进检验检测、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业态的企业,东劢医疗、巨翊医疗等具备委托研发生产资质的医疗器械委托研发生产服务平台先后落地,全球委托研究机构(CRO)龙头企业徕博科布局临床试验研发检测基地,全球顶级检测认证企业Kiwa落地建设新能源总部,西门子艾闻达聚焦中国本地人工智能、物联网服务应用,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共创实验室。这些研发机构为高新区产业链相关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输出,助力相关企业赢得创新发展新赛道。
产学研融通提升研发机构建设水平
企业研发机构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产学研合作能够打破科研与市场之间的隔阂,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走向市场。
高新区积极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协同体系,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常态化需求对接,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联合攻关、成果共享。
“产学研联合,给我们公司发展带来了很大帮助!”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龙云飞介绍,为突破阀门关键技术瓶颈,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核苏阀通过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共同承担国家项目等形式,与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公司先后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研发中心,2024年,公司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并获批苏州市立项,实现更紧密、更深入、更高层次的合作创新,促进公司技术日益突破、产品不断更新。
分层分类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高新区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分层分类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各级各类研发机构近1300家次。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390家次、市级近900家次。
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拥有省级研发机构的公司。该公司自成立之初就专注于技术研发,所有核心零部件及系统软件全部自研自产,公司硕博人数占比近40%,已获授权知识产权16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80余件,研发经费占比近40%,先后获批了苏州市、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外资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
法奥机器人研发副总监王超表示,目前,公司凭着过硬的技术能力,在细分领域国内销售占有率已达38%。接下来,公司还将申报苏州市重点实验室,参与高校院所共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研发机构,完成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布局。
2024年,《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三年行动“十大计划”(2024—2026年)实施方案》发布,聚焦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引育、高端要素集聚、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导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新的一年,高新区将继续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强科研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创新,系统推进高水平、高层次和高质量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