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鸟爱好者Micah Park在苏州水八仙生态文化园观鸟时,意外记录到一只灰斑鸠。经确认,这是苏州市首次记录到该物种。
灰斑鸠(右) 摄影:Micah
当天,Micah Park像往常一样在园内观鸟,一只斑鸠从路西飞向路东的树上,引起了他的注意。因其羽毛颜色浅,体型与珠颈斑鸠相近,Micah Park起初以为是白化的珠颈斑鸠,拍照之后并未过多在意。回家后仔细查看照片,他发现这只斑鸠的半领环由黑色和白边构成,体型介于火斑鸠和家鸽之间,与一旁同框的珠颈斑鸠对比,他判断这是一只灰斑鸠。
灰斑鸠体长25~34厘米,上体呈灰褐色,后颈有半环形黑领,外侧尾羽为深灰色,并带有宽阔的白色端斑,下体灰色,虹膜赤红色,嘴和爪为黑色,跗跖及趾呈暗红紫色。这种鸟类常见于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在华东、华南地区较为罕见。由于其在东部地区的稀缺性,火斑鸠雌鸟常被误认为是灰斑鸠。
灰斑鸠(右)与火斑鸠(左)
苏州市林学会的专家介绍,区分两者可从体型、羽色和颈部特征入手。火斑鸠体型最小,体长仅20.5~23厘米,与珠颈斑鸠相比差异明显;灰斑鸠则与珠颈斑鸠接近,且更为修长。羽色方面,火斑鸠整体偏粉灰色,而灰斑鸠为浅灰色。颈部特征上,虽然两者都有黑色横纹,但火斑鸠的横纹更粗,且火斑鸠的虹膜为暗褐色,灰斑鸠为红褐色。
值得一提的是,Micah Park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是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已在苏州生活12年,热衷观鸟。去年9月,他还受邀参加了苏州“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科普课堂,分享了在苏州的观鸟经验。此次灰斑鸠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苏州的鸟类记录,也为当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