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
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举行
努力建设“人工智能+”城市
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
“智造之城”
大会内外
一系列产业政策、人才政策
正不断推出
更是引来央媒密集关注
一起来看↓
“以智为用”!新华社点赞苏州!
2月16日
《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报道
《江苏苏州:“以智为用”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点赞苏州全方位推进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近日举行。苏州在展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推出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新政策。记者采访发现,以工业体量大、制造产业链配套全、营商环境优为特色的苏州,正全方位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智为用”成为推动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路径。
产业发展聚焦应用
独臂小伙借助强脑科技仿生手弹奏起钢琴曲《大鱼》,人形机器人以灵活的身姿为他伴舞……2月14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开幕表演里的场景,启发人们对苏州人工智能产业更多想象。
检测穿戴者神经电和肌肉电信号,识别出穿戴者的运动意图,做出各种精细动作……由钛镭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研发的这款仿生手,传递苏州发展人工智能的鲜明应用导向。
在苏州,AI应用正聚焦低空经济、医疗、文旅、金融等15个重点领域,加速渗透、赋能千行百业。
农业种植情况人工分析费时费力,对着农田拍张照片传到AI“作物云”平台,就能对作物长势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基层医疗人才短缺,“数坤坤”AI诊断系统帮助基层患者对接大医院医生,让单一疾病诊断准确率达98%;高校毕业生求职简历投递不精准,“梧桐”青年就业服务大模型将求职简历数据与招聘岗位需求智能匹配,促进就业意向达成。
政策支撑“以智为用”
作为苏州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盘,强大的制造业既是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的沃土,也是人工智能赋能的重要场景。
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7万亿元的苏州,制造业增加值已突破1万亿元,工业体量大、配套全、垂直整合能力强。以“AI+制造业”为主攻方向,苏州去年以来加快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行动,“以智为用”成为政策导向。
苏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赋能,推动产业基础结构、政府服务流程和城市运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
这次大会上,苏州继续加码,聚焦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供给、产业生态四个方面,推出14条针对性政策。在促进高水平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对牵头申报主体给予“真金白银”的扶持。
人才是应用的执行者,苏州对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予以顶格支持。在领军人才计划中设“人工智能专项”,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1000万元的购房补贴,旨在更快吸引集聚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以智为用”的政策导向激励企业加快研发创新。拥有机械手、搭载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追觅科技扫地机器人,通过不断学习“学会”了自主更换工具配件,干活更加得心应手;基于临床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疾病模型,启光德健用AI筛选药物分子,让研发效率提升了5倍……
抱团成群塑造优势
“更多功能的实现,不仅靠算法模型的进步,更需要智能体的整合。”苏州清睿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奇峰说,从自主研发教育专用大模型到打造视听教育智能体,公司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背后是人工智能叠加整合的力量。
以集群化发展打通链路衔接、形成良好生态,苏州不断夯实人工智能集聚裂变的基础。此次大会上,投资总规模超490亿元的141个人工智能项目集中签约。记者注意到,不少项目业务高度匹配、互为产业链上下游。
从国产智能芯片到智能制造集成设备,从开发框架平台到垂类大模型,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苏州正在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每一块产业链拼图都将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截至目前,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已有相关企业超2100家,其中核心企业667家,构建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行业龙头企业的完整企业梯度体系。
大会现场,MagicBot人形机器人向参观者主动问好、引导参观并介绍产品,对参观者有问必答。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副总裁魏兵说,苏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科创企业扎根于此。
“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闭幕时,许多人仍感觉意犹未尽,产业合作交流仍在会场外继续。一些企业人士向合作者介绍其研发的机器人如何实现高稳定性空翻之类的创新,他们希望能在苏州实现企业迈向产业更高端的“全新一跃”。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苏州!
2月1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图片报道
直击大会现场
2月14日,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举行。活动现场,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无人系统、AI大模型互动虚拟产品等百余件展品亮相,集中展示苏州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情况。图为观众在活动现场参观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
苏州“智造”,上《新闻联播》啦
2月15日
央视《新闻联播》关注点赞
苏州先进制造业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火爆“出圈”,让不少企业嗅到了硬件装备的商机。在苏州高新区的这家新型研发机构内,楼上研发、楼下量产,不到10天时间,一个可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激光雷达模组样品就完成了。它的核心电路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却可以让人形机器人的3D测量精度、感知能力大大提高。
2月14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刊发报道
《“组合拳”发力 苏州加速建设
“人工智能+”示范城市》
2月14日,“共启AI+ 新质赋未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在苏州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现场,总规模超650亿元的154个人工智能项目分批签约,其中签约项目141个,总规模490.57亿元;基金项目13个,总规模163亿元。苏州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全面启动,《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为苏州“人工智能+”注入新动能。
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井喷式发展、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应用走深走实,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作为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苏州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100家,初步形成涵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在《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中,苏州排名全国第五,是人工智能领域重要的技术创新之城和应用创新之城。
根据当天发布的《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苏州重点聚焦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供给、产业生态四个方面,制定了14条针对性政策,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重点加大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布局支持力度,对牵头申报主体、联合申报主体、合作申报主体,分别给予最高1亿元、2000万元、500万元支持;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苏州投入“真金白银”,充分激发企业动力、市场活力和产业潜力。
当天,苏州还配套发布了《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等方面集成推出9条针对性举措,明确对顶尖人才顶格支持,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
记者注意到,这场以“AI+”为名的大会,也展现了非常多的“AI+”应用场景。大会设有苏州人工智能总体发展展示区、10个板块人工智能布局展示区、“人工智能+”重点领域演示区等,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无人系统、AI大模型互动虚拟产品等百余件展品齐齐亮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苏州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
《光明日报》点赞苏州!
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2月16日
《光明日报》刊发报道
《江苏苏州:推动人工智能
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关注苏州着力打造
“人工智能+”示范城市
摸一摸四足机器狗的头部,它们就会舒展身体,微微昂头;AI数字人担任会议主持人,人形机器人成了会场“礼仪”,步伐矫健地给嘉宾颁发聘书……2月14日,江苏省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举行。智能控制无人系统、AI大模型互动虚拟产品等百余件展品集中亮相,仿若一场“AI大秀”。
近年来,苏州持续擦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金字招牌,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和“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推进“制造大市”转型升级为“智造之城”。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超2300亿元,聚集核心企业667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初步形成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在苏州,“人工智能+”更大的应用场景是在一个个智能工厂、研发实验室中。
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新施诺半导体工厂内,一辆辆“天车”沿着天花板上交错的轨道穿梭,完成半导体晶圆在生产工序间的高效流转。“晶圆的流转搬运是困扰不少工厂的难题。传统人工搬运方式效率低,影响晶圆的良品率和洁净度。”苏州新施诺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玉说,依托“天车”的自动物料搬运系统,搬运效率、定位精度及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可实现直线速度5.3m/s,定位精度小于±1mm,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突破十万次,帮助半导体生产工厂提高物流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投入,助力半导体制造更高效。
苏州集聚了16万家工业企业,工业体系涵盖了35个大类、172个中类、513个小类,这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近乎全链条的应用场景。一方面,苏州以“智改数转网联”为抓手,发力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生产端的应用落地;另一方面,苏州支持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助力研发端科技创新,还通过降低算力使用成本等措施,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大会现场,苏州为一批独角兽企业、创新联合体、实验室授牌,苏州市“人工智能+”典型场景案例、首批行业高质量数据集等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利好政策频出。
记者梳理发现,当天发布的《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中制定了14条针对性政策,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以“真金白银”激发企业动力、市场活力和产业潜力。苏州还出台9条措施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每年面向青年人才推出不少于5000个优质岗位等。这是苏州向着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目标,发起的又一轮冲刺。
会上,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表示,苏州将充分发挥产业规模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动力强的优势,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着力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城市。
人工智能
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苏州正紧抓人工智能重大机遇
充分发挥产业规模大、应用场景多、
创新动力强的优势
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
走进千家万户
一起期待
为苏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