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届全省党员教育作品观摩交流活动评选结果揭晓,通安镇选送作品《“小日记”里的“大幸福”》荣获一等奖!作品以“民情日记”为线索,通过故事串联的方式,讲述了通安镇华通花园第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英聚焦“老小旧远”,解决居民“急难愁盼”过程中的感人事迹。
张英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多年的社区工作者,民情日记就像一位老朋友一直陪伴着她,日记虽小,但里面记载着的却都是与居民群众的幸福息息相关的各种“急难愁盼”。如何做好社区工作,张英觉得,就是把“民”字写大,把“民”事做细。社区治理并不“高大上”,解决好每一个民生问题,治理自然就水到渠成。
做得到民治 纾得了民困
华通六区是个动迁安置小区,本土居民还保留着扎堆聊家常的习惯,因此对于便民椅的需求也就相对较高。为了让居民聊得了、聊得好,便在居民的全程参与下对小区1栋进行了微改造,新增了4把便民椅,这样一来,小区原来的犄角旮旯变成了人气超高的室外“会客厅”,远远就能听到居民们爽朗的笑声。华通六区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明确“六步走”议事闭环流程,先后做实了“红阳”议事厅、有事好商量、花“伴”妇女议事会等议事品牌,推进了为广场新增“棠果乐园”游乐区、在小公园铺设接步石、为日间照料中心增装电梯等小微实事,并以此串起了居民的幸福生活。
听得见民声 解得了民忧
民情日记中,曾记录过一起因老人沉迷看直播刷礼物引起的家庭矛盾。在这样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让老人不接触新媒体明显不现实,那怎样才能让老年朋友既能享受到新媒体的乐趣,又能规避网络诈骗风险呢?作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唯一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经过精心的谋划、筹备,专门推出了老年新媒体培训。做好“一老一小”服务一直是社区全龄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融合辖区资源,助推为老服务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创新推出“123平方”工作法,积极构建儿童友好新生态。“一老一小”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而做好“一老一小”的服务工作也离不开社区公益组织与志愿团体的支持与助力。
记得住民事 暖得了民心
“彩虹桥”是社区挖掘培育的一个本土社会组织,负责人王松松本是一名全职妈妈,从一开始单纯地参加活动,变成活动的志愿者,最终在社区的引导下,成立了社会组织“彩虹桥”。目前这个组织已承接多个社区反哺项目,为社区服务注入了新的力量。“挖掘-培育-反哺”这一破茧成蝶工作机制,是华通六区五社联动工作的鲜明特点。通过落地“听见通安”“百姓故事会”“三八红旗引领能人”等项目,社区还陆续培养了“大咖工作室”“星火公益”“益帮志愿者服务中心”等本土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听民情、汇民意、解民忧,民情日记里既记满了“家长里短”,更记录着居民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解决好每一个民生问题,落实好每一项民生举措,让居民享受幸福安康的生活。(朱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