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年代大剧《北上》以集均收视率3.823%,在央视黄金档掀起追剧热潮。该剧通过影视语言活化了运河非遗资源,巧妙融入评话、竹雕、昆曲等非遗文化、非遗工艺元素,以及漕运等历史元素。在《北上》热播期间,姑苏发布推出“运河新事”系列报道,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深度融合,让观众看到大运河姑苏段独有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千年大运河的波光中,诉说着姑苏古城何以历久弥新的答案,镌刻着古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保护区、姑苏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拥抱新业态,汇聚年轻力量,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宅“新”生
解锁生活美学新内涵
穿过上塘河、胥江、护城河等运河主航道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大运河与古城内的万千水系紧密相连,让大运河成为“家门口”的河,造就水陆并行的江南水乡。
32号街坊便是古城里具有代表性的小桥流水人家,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官署集中地,而今仍然保留着明清以来的名称、走向、格局,学士河自旁缓缓淌过,滋养出独具一格的市井烟火与诗意慢生活。
在这里,老苏州人的生活离不开茶香与书香。32号街坊江苏按察使署旧址西侧小花园内,有一家“茶也·茶空间”。茶室前是苏式园林般的景致,亭台回廊掩映在错落有致的绿植中,色泽鲜艳的锦鲤在一汪碧水中畅游,坐在竹编的桌椅旁品茗聊天、看书赏景,或是在二楼的露台上围炉煮茶,成为不少年轻顾客的选择。“茶也·茶空间”在保留苏式雅韵的同时,巧妙嫁接当代青年文化,将茶香转化为更具互动性与创造力的生活场景。
临水而居的剪金桥巷,也因绛书房的入驻,增添了一缕墨香。书店一楼主要展示苏州文化相关的书籍,二楼则围绕女性作家、女性文学等方面,打造专属于女性的阅读和交流空间,以“她力量”诠释江南文脉。
古景“新”游
/历史底蕴激发文旅活力
作为运河十景之一的盘门坐落在姑苏古城西南隅,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水陆并列双城门,连通了大运河与内城水系,是姑苏古城的重要门户,与瑞光塔、吴门桥合称为“盘门三景”。在这里,你可以眺望到一景四桥的美景,看吴门桥、蟠龙桥、人民桥、南园桥依次横跨于护城河上,如一双双历史的眼睛,记录一座城的繁华盛景。
如今,曾经的冷水盘门,伴随着一次次精妙绝伦的主题活动和赛事火热出圈,盘门夜游已成为苏州文旅新名片。“鱼跃狮舞·盘门元梦”“繁华青绿·盘门夜游灯会”……每当春节、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来临,盘门景区就会推出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为游客打造出一场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夜幕降临,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亮起流光溢彩的装置,美轮美奂的舞台中上演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演出,既有古城的历史厚重,也有现代文旅的创意与活力,生动诠释苏州水乡的独特魅力。
小红书:猫菇饲养员
千年姑苏城,风雅桃花坞。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部的桃花坞是唐伯虎《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中描述的世外桃源。穿行而过的大运河滋养了桃花坞的园林和民居,不仅形成“小桥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致,也孕育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桃花坞木版年画。
如今,聚焦文化传承、载体提档、产业升级等方面,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依托唐寅文化,推动业态融合与文旅出圈,汇聚美术展览空间、精品酒店、潮流小店、沉浸式剧场等多种业态,打造木版年画体验店、评弹咖啡馆等消费场景,塑造古城文旅新空间,赋予江南文化新的内涵。
古街“新”韵
潮流业态续写奋斗故事
京杭大运河如翡翠玉带穿过古城,带来了勃勃生机与繁华盛景。在姑苏,依托古城资源禀赋,积极布局首店经济、网红经济等潮流新业态,激发古城商业活力。
阊门北码头曾用于南北往来货物的汇集与装卸,如今摇身一变为融合了传统运河文化和网红元素的民国风情街。踏着青石板路,两旁精致的店招橱窗、老旧的邮箱、错落有致的建筑,充满了怀旧气息。结合香氛、咖啡、书吧等业态的进驻,激活了这里的青春基因,新消费场景背后涌动着满满的年轻力。
吉庆街是一条极具烟火气与历史感的小街,周围有邓邦述、朱斗文等古宅故居,而今短短两百多米的街巷已入驻了6家咖啡店,与服饰、弹唱等元素跨界合作,为古城青年搭建起传统肌理之上的逐梦舞台。
立足大运河历史文化底蕴
保护区、姑苏区将
以水为脉、以文为魂
持续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谱写运河两岸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