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在苏锦街道苏锦一社区橘郡花园小区,正在垃圾分类屋前打包纸箱、塑料瓶等可回收物的张师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工作伙伴——智能无人可回收物收(转)运车,它通体蓝色,移动速度30公里/小时。只见智能无人可回收物收(转)运车在靠近垃圾分类屋时自动停下,张师傅将打包好的可回收物装车。“装得差不多了,只要在屏幕上点击,车子就会启动,沿着提前规划好的路线开到下一个目的地。”张师傅拍拍手,目送车辆远去。
智能无人可回收物收(转)运车的引入,是苏锦街道在推进智能化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又一次重要尝试。垃圾分类环节众多,垃圾投放点点多面广,光靠人工督导和检查,难免会有顾及不到的地方,还会产生落地包、分类质量差、回收压力大等问题。对此,苏锦街道近年来积极探索推行垃圾分类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不断优化投放流程和收运流程,引进智能无人回收车、智能机器人等设备,用“人机协作”代替“人工”,大大提升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和质量。
“你好‘小纳’!”“你好,人脸识别成功!请将垃圾分类入桶……”居民兰玉玲拎着一袋垃圾来到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站前,一个名叫“小纳”的AI智能机器人萌态可掬,兰玉玲点击屏幕进行人脸识别后,回收箱瞬间通过智能感应打开柜门。“‘小纳’特别‘聪明’,有些垃圾不知道扔到哪个垃圾桶都可以问它,特别方便!”兰玉玲说。“小纳”是针对垃圾分类投放场景专门设计的AI智能机器人,也是垃圾分类督导员的AI助手。它可以利用AI技术对投放站周边进行全天候监控,有效识别分类混投、落地包等违规行为,检测到违规现象后推送至劝导员和执法部门,再由工作人员上门劝导,实现精准溯源。“借助‘机器换人’,我们小区的21个机械投放点位缩减为1个智能投放站,还有效破解垃圾分类管理难、自觉性低等问题,一举两得!”社区工作人员对此非常满意。
在垃圾分类投放站前进行人脸识别投放垃圾,柜门自动开关,全程自动化,干净又便利;引进的智能无人回收车,四个方向都配备了高清摄像头,能够实时识别红绿灯、行人、障碍物等,确保行驶过程中的安全与顺畅。随着垃圾分类体系越来越健全,垃圾分类方式越来越智能,各类主体和广大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不断提高,最终做到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