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山,风景卓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七千年的人类生活史,一千六百多年的文化进化史,保存唐以来的历代文化遗存,是一个活态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山水文化、寺庙文化、泉茶文化、祠堂文化、泥人文化、碑刻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庙会文化、饮食文化、会所文化、农耕文化、运河文化等,形成惠山镇特殊的文化形态,体现当地人民的生活、审美、智慧和向往,成为无锡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和精神财富,影响持续至今。本文作一简单的介绍:
惠山/山水文化
惠山,有湖山之胜、泉水之秀。龙山九峰、锡山晴云、惠山九峰等三景以自然之美在明代被列入“梁溪八景”。惠山在清代有胜地名泉之称,以二泉为代表的泉眼有二十多个,有九龙十三泉之称,现仍存九个石螭首。这些泉流都流入梁溪河和大运河,与华夏大地相连接。优美的山水为营建园林提供了优质的自然资源,也引来众多游客,无锡最早的旅游从惠山始。古代留下的华坡、古华山、听松坊、观泉街、寺塘泾等地名、反映了这里独特的山水文化和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惠山/寺庙文化
战国时,黄歇建历山庙,岁祀以牛,祭祀惠山这座神山。南北朝时,慧照法师从西域来此山卓锡,是为惠山寺之滥觞,至唐宋时,佛教在惠山颇为兴盛。至今仍有唐宋年间的经幢高竖,又有宋代金莲桥,反映了佛教文化对此镇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惠山寺的繁盛。明清以后,道教文化在惠山流行,惠山锡山道观林立。方志载:乡郭男妇,赍香诣慧山寺庙祈禳者阗咽途路。从战国至民国时候存在的祠堂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反映。惠山,众多的佛堂、道观和神庙、祠堂,反映了千年以来儒佛道文化在此留下的深深印记。
惠山/泉茶文化
中唐时期,陆羽来惠山,评定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李绅称其为“天下灵液”,携至长安,赠送给李德裕,李德裕下令“水递”。北宋时,宋徽宗将惠山泉列为贡品。苏轼慕名来惠山,作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天下第二泉”之名句,使二泉美名远扬。明代正德年间,文徵明等来惠山,作有《惠山茶会图》。明初至清,惠山寺竹炉引来无数文人欣赏,乾隆最为喜爱,曾来惠山十二次,惠山茶文化达到高峰。
惠山/祠堂文化
唐以来至民国的一千多年间,惠山镇观泉街、听松坊、山门内大街、秦园街、上下河塘、史家弄、烧香浜街、秀嶂街、绮塍街、惠山浜、锡山北麓及庙巷等街巷密集分布了总数120座以上祠堂,大多是专祠,有忠节祠、遗爱祠、乡贤祠、行会祠等。伴随祭祀活动产生的戏曲、泥人等因此而繁荣,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相关的服务业。民国《惠山新志》称:惠山诸祠致祭之期,春秋上丁翌日举行之,是日,男女老幼之过惠山者,不知万几,亦例有之盛举也。
惠山/泥人文化
北宋,苏轼来到无锡,留意到“惠泉山下土如濡”。明末,散文家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近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盆碗、泥人等货”,惠山泥人至少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代,惠山泥人曾作为贡品,献给乾隆和慈禧。众多的祠堂需要祠丁看管,而惠山泥养活了这些看祠堂的惠山人。泥人最初是当地百姓的玩偶,从阿福祥瑞到实用的蚕猫和细货戏文,几百年间,惠山的泥人化身千万,渐成无锡特产,至民国形成泥人一条街,泥人店铺达到三百多家,从业人员多达二千人,作品洋溢纯朴乡情,表达了当地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对美好世界的表达和向往。新中国成立后,泥人受政府重视,先后成立了泥人研究所和泥人厂、泥人陈列所、泥人博物馆,泥人产业成为惠山镇重要手工业,并成为重要旅游参观点。泥人,也被选为国礼,成为无锡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2006年,无锡惠山泥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山/碑刻文化
惠山是无锡地区金石碑刻的宝库,众多的名胜古迹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遍布其间的林泉、寺庙、祠堂、书院、诗社、园林为文人甚至乾隆皇帝记录、抒情、题咏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和空间。惠山地区就锡惠公园和惠山历史文化街区的碑刻和金石就有800余方,是无锡地区最为集中且数量最多的碑刻保存地,铭刻了唐以来至近现代千年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本地区重大的文化事件和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为时代留史,为名山增色。
惠山/名人文化
惠山历来是文人结社之地,北宋苏轼来惠山游玩,与秦观等作和三唐人诗,之后百千年间,文人和咏者众多。明代成化年间秦旭在此开创碧山吟社,十老以诗会友。明初惠山寺僧性海法师以一竹炉引来无数文人,其文化传播四百余年。明代中期至民国,地方名士在山中雅集,从若冰洞至惠山,引以为九曲清流,临流观泉,吟诗题咏。明代愚公谷兴建,成为当时四大私园,闻讯而来听昆曲者众多;清代寄畅园秦松龄在园中泊曲,邹家班和秦家班名声远扬,一时成为江南文化中心。康熙乾隆南巡,对惠山甚为赞赏,乾隆作诗近二百首,歌颂寄畅园、二泉和竹炉。千年间,来惠山的著名文人数百人,诗词上千首。
惠山/书院文化
南北朝时期,湛挺读书惠山,开文人读书山中之先风,乾隆无锡县志载有湛氏书院条目。唐中期,客居无锡的李绅在惠山之北筑有读书台,诗赞家山好,后人称为李相书堂。南宋尤袤在秦皇坞办有锡麓书堂,又在惠山读书台左建遂初书院,教书育人。明正德年间,邵宝辞官归隐,在惠山听松庵办有尚德书院,后又办二泉书院。万历年间,顾宪成曾在惠山二泉讲学。清代,曾再举二泉书院旗号。锡山龙光塔的兴建,孙继皋状元及第,乡贤文化的推崇给锡城带来办学读书之风。清代康熙年间,曾在五里街南办有“共学山居”,邑人顾培,与荆溪汤之錡,武进金敞,章大士讲学地。后来,又有“锡山书院”兴办于愚公谷旧址,督学使者,韩城张公以愚公谷中枝峰阁,颜曰望益楼(即张公题额。)课士於此。清代位于上河塘的紫阳书院成为文人的会所。书院的传统至近现代成为惠山兴教重学的重要源泉,清代光绪戊申(1908)春,在惠山不二法门内,新学兴起,惠山办有小学,即第八国民小学。在惠山李公祠办有警察培训学校。在昭忠祠、李公祠、山货公所办有复旦大学、国学专修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此地办有华中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工程兵学校和惠山初中、旅游中学,还有锡剧学校、文化艺术学校、园林技校、工兵学校、轻工学院、五七干校、泥人厂技校、化工学校、乡镇企业干部学校等。
惠山/庙会文化
晚清至民国年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生,商会组织的兴起,信仰的流行,每一个庙都是当地人们的保护神,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庆贺“老爷”生日或者纪念日,以期国泰民安,生意兴隆,庙会应运而生。由于锡麓在元宋间建有东岳行庙,每届黄飞虎母亲生日或黄飞虎神诞,无锡城中及四乡八镇的百姓就蜂拥而至,来此举办香会和庙会,加上惠山锡山道观众多,迷信盛行,以至他们从水路而来停泊的一条河浜被称为烧香浜。有竹枝词描写当时香会之盛:连朝香会接香塍,大德桥头月未升。无数佳人争上岸,夜来要看肉身灯(乡人香会以巨针数十屈作钩,密穿臑肉,悬灯炉铜钲而行,重至三数十斤,名曰肉身灯)。抗战前的无锡,庙会活动在苏南颇盛,尤以惠山庙会最为著名,特殊的地理加上那个年代行会组织的推崇,百姓的响应,每届三月二十八日东岳神诞,城中八庙组织信众来惠山朝拜东岳,游行队伍经过城中街巷,万人空巷竞相观看,以为可以保佑当地百姓丰年吉祥。至晚上,又有夜色庙会,来惠山的各庙队伍从水路回到自己的庙里,成为当时无锡热闹的民俗。
惠山/饮食文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钟灵毓秀的惠山,物产丰饶,优质的山水盈育出山珍河鲜,著名的物产有娲皇庙杜栗,庙巷惠山桂花杜栗、五里街香粳、观墩蚕豆(也称惠山青蚕豆)、茅峰鲜菌、山门口烧饼(即后来的惠山油酥饼)、惠山金刚肚脐(惠山油酥)腊烧片、惠泉黄酒、惠山三白酒以及惠山四角菱,成名于惠山的“梁溪脆膳”以及旧时出产的惠山水蜜桃、惠泉汽水、惠泉啤酒等。酒都以惠山泉水酿造,山水甘美,泉香酒醇。弘治年间重修无锡县志载:春时,楼船箫鼓,载酒肴以游慧山,近年正月三日尤盛。至民国时,有游山船颇轩敞、船中备桌床、悬书画,楚楚有致,从惠山浜出发,载惠山美食胡园果二泉水,雇名厨,供客肴馔,浮家泛宅,俨然一别墅,每日费当六七十金,逍遥于芙蓉湖(运河)之上,消费在广州福州花艇之上。清康熙至民国三百多年,惠山有著名的食府“蒋氏酒楼”,凡过往文人,无不登楼大醉。
惠山/会所文化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特别是晚清洋务运动后新政的实施,无锡工商业有一波大的发展,惠山地区出现了一些行业会所,1890年惠山泥人行业成立了“耍货公所”。另外还有在秀嶂街山门口的“锡金两邑山货公所”,楼上设花神庙,供无锡、金匮两县交易山货。1949年调查,山货业公会有同业41家,理事长是秦干城。上河塘紫阳书院设有盐业公所,惠山浜徽国公祠设有“徽州会馆”,惠山浜口设有“茧业公所”,距古华山门约二里,规模宏大,此公所为无锡各业公所之冠。另外,在锡山春申君庙后,设有石作公所,以后又在老爷殿附近设有无锡县建筑行业工会,而此地附近旧有鲁班殿。在锡山北有锡善堂,此地原来是慈善机构,是南京理教会分支机构,以劝戒烟酒,改良社会为宗旨。也叫“在理堂”或“三安堂”,有楼屋3间,厅屋6间,平屋6间,住持吴庆祖,系清代末年至民国间无锡民间举办的强制戒烟、戒毒、戒酒从良所。民国年间,惠山镇还有习道所。旧时园林、祠堂往往设有文人或家族的会所,听戏作诗,品读议事,成为惠山镇的一特色。
惠山/农耕文化
远古新石器时代,锡山脚下就有水稻田。而惠山寺东北之地自古有十八亩“金粮田”一说,山水浸润,土地肥沃,物产尤其丰美,有茶叶、乌米、桃、粟、菱、蕈等出产。锡山脚下至陈巷大德桥,过去都是荒地,近代以来,这里开有农场,有桃园、蚕种场和除虫菊种植场,还有无锡养鸡场。百余祠堂的存在,大片的祠田供养这些祠堂,也繁荣了农耕文化。
惠山/运河文化
自古以来,惠山通过寺塘工与大运河并外部世界想连结,唐宋以后,惠山镇成为运河的重要集镇。惠山和运河相连接有二条主要水系,其一是惠山寺塘泾通往运河黄埠墩,全长1350米。其二为曲水湾经新开河通往运河北面双河口的水系。一方面,惠山的物产柴薪竹木、惠山泉、惠泉酒、惠山泥人通过运河进行贸易,另一方面,佛教等外来文化、思想、技术、物产通过运河引入惠山,丰富和繁荣了此地的文化。从南北朝以来,外地文人都来惠山寻古探幽,康熙、乾隆也是通过运河来到惠山,留下诸多诗文。清末民国初,很多外国旅行家通过运河来到惠山,拍摄了大量惠山的风景照,并写有游记,为我们留下那个时代山村小镇美丽的记录,同时也标明,惠山镇是早年无锡开放的象征。惠山景区现在是无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和最为集中的文化遗产展示区。
作者简介
金石声老师
无锡文旅集团文化顾问
无锡新东方文旅文化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