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记载的“洞庭山产茶”处,碧螺春的传奇已延续千年。这种因“铜丝条、蜜蜂腿、满身毛”闻名于世的江南名茶,以其形美、色艳、香浓、味醇“ 四绝”闻名,被称为“茶中仙子”。
3月中旬,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传统手工茶,洞庭山碧螺春正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光——每500克特级“独芽”需要采摘7万颗左右的芽头,采茶工们要在晨光熹微时开始劳作,与时间赛跑保留最鲜嫩的春意。采回后于炉火渐炽时炒制,将凝结着二十四节气的天地精华,锁进蜷曲如螺的叶片中。
在吴中区非遗传承基地,43岁的吴海军正俯身查看萎凋中的青叶。他如许多东、西山农人一样,数代以碧螺春茶为营生。然而与别的茶人不同的是,尽管指尖留着经年炒茶形成的茧花,但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的他却能用专业的商业术语分析市场:“我们与普通茶农不同,既要守住碧螺春的古法工艺,又要构建现代经销网络。”他身后的荣誉墙上,“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证书旁,还张贴着数张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国字头”机构颁给他的获奖证书。
“茶行业有个残酷的时间法则:上游现钱收鲜叶,下游账期拖半年。”吴海军解释:每逢新茶季,像他这样规模的企业,每天需要收七八十家茶农累计200亩以上茶园的鲜叶,这些鲜叶款必须当日结清;然而发往北京、上海等地的精品茶,快则三五个月,慢则到年底才能回款。这个看似简单的资金错配,在年销售额超千万的体系里,会裂变成百万级的周转缺口。
在吴海军西山茶厂的炒茶车间,七八口大铁锅在同时工作。在传承百年的“火工”技艺里,老师傅们能凭手感将锅温控制在280℃±5℃,这种无法量化的经验,却需要真金白银的即时支付。
三年前的谷雨时节,浦发银行苏州分行高新区支行的尽调团队踏着青石板路而来。客户经理王岚记得初见场景:茶厂会计正用算盘核对账目,炒茶间老师傅的铁锅火星四溅,而吴海军手机里不断响起大客户的业务电话。“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强烈碰撞,让我们意识到不能简单套用常规风控模型。”
“我们调研发现,像吴总这样的涉农小微主体,痛点不在市场而在资金周转。”王岚回忆道。彼时,浦发银行正响应国家普惠金融政策,推出了较低利率的个人经营性贷款。
经过测算茶叶库存周转率、经销商信用记录,结合吴海军茶厂的规模体量,浦发银行评估后决定向吴海军发放100万元个人经营性贷款。这笔低利率的普惠助农贷款,相当于提前兑现了数千斤特级碧螺春的未来价值。
近日,浦发银行客户经理王岚带着新版普惠金融方案再访茶山。在金庭镇林屋村缥缈峰下的茶厂里,他向吴海军介绍:国家要求金融机构单列普惠信贷计划,着力解决农业经营者贷款难的问题,我们现在有更灵活的额度适配茶企季节性需求。
王岚的介绍正合吴海军的心意。他对碧螺春茶的经营是专业而专注的,为了向客户提供更好品质的茶叶,他甚至并不像其他东、西山农人一样春季做茶,临近夏季卖枇杷杨梅,甚至秋天售卖桔子等,而是只专注于茶叶。在他近几年的用心经营下,分销网络进一步拓展、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确实对资金的需求也更大了。吴海军对浦发银行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表示他十分愿意继续深化合作。
当无人机掠过洞庭山万亩茶园,镜头里既有背负茶篓的茶娘身影,也有升腾起浓浓烟火气的炒茶工厂或院中灶火。在这幅交织着花香与茶香的画卷里,普惠金融恰似适时而至的江南春雨,既浸润着坚守古法的匠心,又催生着产业升级的新芽。
正如吴海军在采访尾声所言:“银行送来的不只是资金,更是让传统茶业挺直腰杆的底气。”金融助农,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支持,更是通过金融创新和服务,为农业经营者赋能,帮助他们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浦发银行苏州分行高新区支行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了普惠金融的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或许,这就是写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要义——让金融的温度,始终与大地同频。
作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浦发银行苏州分行立足苏州城乡融合发展特色,以助农贷款为抓手,以普惠金融为支点,创新“金融+产业+生态”服务模式,精准赋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助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新图景。
浦发银行苏州分行,聚焦本土特色,定制化产品破解融资难题,苏州分行紧扣“江南水乡”资源禀赋,不断完善助农贷款体系。截至2024年末,苏州分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36亿元,覆盖90%以上农业特色乡镇。科技赋能普惠,打通乡村服务“神经末梢”,依托数字化技术,分行构建“线上快贷+线下驿站”双轨服务体系。利用“浦惠来了”APP平台,农户通过手机即可完成信用评估、贷款申请,最快1小时放款。
从阳澄湖畔的蟹塘到洞庭山间的茶园,从数字普惠的“云端服务”到田间地头的金融驿站,浦发银行苏州分行正以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书写着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苏州答卷”。未来,其将继续深耕本土,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江南沃土,绘就城乡共富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