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美丽江苏—江河湖海青蓝行”运河篇——“共建无废运河,共享绿水青山”暨第三届“国际无废日”主题宣教活动在苏州举行。江苏省内政产学研代表共聚运河之畔,共话“无废运河”建设新路径,共谋共推“无废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江苏省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苏州科技大学联合承办。
大运河正承载着新时代的使命奔流不息,它不仅是镌刻民族记忆的“液态长城”,更是联通南北的生态动脉。致辞中,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尹荣尧表示,“无废”理念正为这条古老的运河注入新生。目前,江苏正以“无废运河”建设破局来谋求新发展。通过积极建立全省运河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机制,深入探索“无废运河”建设典型治理模式,快速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发力,会形成“生态反哺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运河“水畅、河清、岸洁、景美”的治理目标。同时,他也特别强调,大运河保护需要更多的记录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郑泽云在致辞中表示,从“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的实施,到沿线省市的协同治理,新时代的运河人正以行动回应历史。作为省内主流媒体,新华报业将继续坚守媒体担当,以“无废运河”建设为切口,继续深耕内容、创新表达,构建“舆论引导+平台联动+国际传播”的三维矩阵,以记录者、参与者和推动者的身份,通过深度报道、融媒产品、国际传播等创新形式,展现运河生态修复的“江苏智慧”,让古老的大运河,继续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无废运河”建设,绝非一地一域之事,需要跨区域的协同联治。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负责人,宣读《长三角“无废城市”区域共建联治》倡议书。倡议书强调,要携手以实际行动践行“无废”理念,弘扬“无废”文化,共绘长三角生态绿色画卷,共创新时代美丽家园。这标志着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洁看来,“无废运河”的命题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治理维度,成为历史文脉与生态文明的深刻实践。她以“无废运河 绿色新生”为主题,就“无废运河”提出背景、如何多方参与共建“无废运河”以及“无废运河”建设的时代意义等方面展开深度阐释。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苏州坚持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通过绿色航运升级、工业绿色转型、生态修复攻坚、人居环境提升以及运河文化赋能等重要举措,推动了大运河文化带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金春林在谈及近年来的实践时,说道:“这不仅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王浩天结合“无废运河”采风经历,以循环、重生和共生三个关键词,讲述“无废”理念如何激活运河的生态基因,“当看到污水处理的技术革新、工业遗址的生态改造,真切感受到专业所学正在续写运河的千年文脉。”
“无废运河”建设正绘就一幅全民共治的壮阔图景,生动诠释着“百川汇海聚力生”的治理智慧。现场,与会领导为8位 “美丽江苏—江河湖海青蓝行”水生态健康科普志愿者颁发聘书,勉励他们以榜样之姿,持续担当运河生态的守护者。
本次活动还设置了苏州吴江平望四河汇集地、盛泽镇盛虹纺织科技示范园等地开展深度调研,实地见证“无废运河”建设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