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与传承既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必然选择,也是激活基层文化活力的重要抓手。枫桥街道西津桥社区以“非遗传承见实效,文化惠民暖人心”为目标,将探索与实践贯穿始终,通过优化阵地建设、创新供给模式、凝聚多元合力,让非遗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生活日常”,从“静态保护”升华为“动态传承”,切实为辖区居民筑牢文化认同之基、点亮精神富有之光。
筑牢阵地,搭建非遗传承的“立体舞台”
非遗传承需要扎根于土壤,更需要平台支撑。西津桥社区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了以林枫苑小剧场为核心的文化阵地,为戏曲艺术团提供固定排练和演出场所,并配备专业灯光、音响设备,让越剧等传统戏曲从“零散活动”升级为“常态化展演”。依托这一阵地,社区老年大学开设戏曲艺术班,邀请专业演员授课,教授唱腔、妆容及非遗宣卷技艺,并借助微信群、短视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学,让非遗技艺突破时空限制,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创新形式,激发非遗文化的“时代活力”
非遗传承既要守正,更要创新。西津桥社区以活动为载体,设计多元化体验场景。一是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联合枫桥中心幼儿园开展金箔画、竹编扇、龙灯制作等活动,通过动手实践让孩子们感受非遗魅力。例如,竹编扇课程中,孩子们学习“人字形”编织法,制作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作品;龙灯制作则结合生肖文化,让孩子们在剪贴、涂画中领悟民俗寓意。二是跨界融合,西津桥社区将非遗与廉洁文化、节庆主题结合。例如,糖画活动中融入“莲花”“竹子”等廉洁元素,让居民在品尝甜蜜的同时接受廉政教育;螺钿胸针制作则通过贝壳碎片拼贴,传递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之美。
凝聚合力,构建全民参与的“传承网络”
非遗保护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西津桥社区通过以下方式凝聚力量:一是培育骨干队伍,成立“连心桥戏曲艺术团”,从最初几名爱好者发展为拥有固定成员的专业团队,并辐射至周边社区演出,形成“以点带面”的传播效应。二是联动多方资源,与老年大学、学校、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培训班、体验课,形成“传帮带”机制。例如,邀请糖画师傅、竹编艺人现场教学,让非遗从“技艺展示”变为“人人可学”。三是融入生活场景,通过节庆活动、暑期实践等契机,将非遗体验与居民日常生活结合。例如,暑期竹编扇活动既丰富了儿童假期生活,又让传统技艺成为驱暑纳凉的“新时尚”。
非遗保护不是静态的“博物馆式”留存,而是动态的“生活化”传承。西津桥社区通过阵地赋能、创新活化、全民参与,让非遗从“纸上名录”变为“身边故事”,从“技艺传承”升华为“文化自信”。(雷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