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刘潭服装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内,5台大型机器人正穿梭于“裁片超市”,精准分拣上千种裁片,18台小型机器人则灵巧地将物料搬运至工位——这套由AI驱动的“机器人大脑”系统,让这家老牌服装厂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0%;而在不远处的梁溪科技城机器人产业先导园内,远也科技自主研发的一款名为“肌肉外甲”的可穿戴机器人,正为患者重新站立而努力……
在梁溪这片承载工业记忆的土地上,老厂房正蜕变为智能制造的新引擎——位于黄巷街道的老园区已变身为梁溪科技城的机器人产业园,10家头部企业扎堆落地,20余个项目“即将入场”,一条覆盖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到具身大模型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已悄然成形。当前,老城厢正通过区城一体,推动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等方向持续优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筑巢引凤”
建好园区载体,项目精准落地
江海快速路及兴昌北路交叉口北侧,凤栖湾科创产业社区智能机器人(高泾)制造基地项目已完工。这里原为减速机厂园区,园区内的老厂房为“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其结构与布局均不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与“科产城人”融合的理念更是相去甚远,于是,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并与相关拟入驻企业深入沟通交流后,梁溪科技城对园区进行了提升改造。“我们对园区楼栋进行了翻新改造,增加了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内容,如外立面亮化的提升,对园区内的景观、室外配套设施也进行了优化提升。”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很难将眼前的现代园区与破旧厂房联系在一起。这一园区也成为了梁溪科技城首个经过城市更新改造而用于产业发展的项目。
据了解,目前,梁溪科技城机器人产业园(凤栖湾C)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整体交付。“我们新建了4栋5至9层的研发办公和生产用房。”梁溪科技城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以全市机器人产业标杆为定位,致力于打造“工业上楼”的先行示范区。此外,梁溪科技城具身智能产业园位于芦荡里,计划于5月开工建设,园区将围绕机器人“大脑”“小脑”及“核心零部件”三方面进行产业布局,推动精准落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让“上下楼”变“上下游”,“产业园”成“产业链”。
“强筋壮骨”
锚定细分赛道,招引链主企业
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关键赛道,也是梁溪区、梁溪科技城布局的重点领域。“无锡是制造大市,我们锚定协作机器人、柔性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细分赛道,目前,已落地魔法原子、远也科技、快仓智能、微亿智造、斯坦德等机器人头部企业。”梁溪科技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围绕机器人“大脑”“小脑”及“核心零部件”,正全面加大产业导入力度,加紧洽谈项目20余个,并锁定工业、商用、家用三大领域,切入船舶、巡检、消费等专业场景,重点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据了解,为了推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不断完善,梁溪区、梁溪科技城通过域外引进、本地培育、产业融合,基本实现了机器人一体化关节模组、RV/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全覆盖。
对于当下大火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老城厢也在积极布局。据了解,梁溪区、梁溪科技城已落地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全国总部、加速进化长三角人形机器人生产基地以及仙工智能轮式人形机器人生产及测试总部等项目,基本覆盖了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控制系统研发全链条。“人形机器人正融入生产生活,释放出强大的动能。”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MagicBot搭载自研关节模组执行器,可深入多个生产制造工序,具备多机协作能力,企业对于在梁溪的发展充满信心,并计划于工业、商业服务场景进行落地应用。
聚智汇力
完善政策措施,产业协同创新
随着AI时代的到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机器人将成为面向未来的黄金赛道。而今年,人形机器人更有望进入量产元年。“机器人产业是我们重点布局的十二个产业生态圈之一,截至目前,机器人产业在老城厢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逐渐起势。”梁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梁溪区、梁溪科技城坚持区城一体,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头雁”效应,带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引领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聚链成势、协同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商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集聚的产业生态。梁溪科技城制定出台了《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锚定人形机器人、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领域重点发力,加快打造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技术前沿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人工智能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础性要素,梁溪区、梁溪科技城也在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低空经济、空间信息、智能传感器等前沿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园区等发展要素互通共享。“比如我们正在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凤栖湾C)项目,就是聚焦机器人及智能传感产业,目前已引入术之道手术机器人、木牛科技、北醒激光雷达等生态圈上下游企业,让企业之间实现彼此赋能。”梁溪科技城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根据《梁溪区梁溪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老城厢将探索AI+机器人,通过整合创新资源,聚焦机器人“大脑”,加快研发具身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推动发展融合具身智能的机器人,同时,支持特定领域功能型机器人利用场景大模型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向具身智能方向迭代升级。